夏斌文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校园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的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所谓硬件是指寝室的设施、环境卫生、室内装设等;软件是指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1]
小小一方斗室,是高校中最普通而不起眼的组织单位,却包含了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通过共同的生活学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环境和氛围。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寝室文化。精神文化指整个寝室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状态,包括精神面貌、思想信念、情感价值等方面,是整个寝室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寝室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寝室文化的准绳。行为文化是寝室成员的各种行为方式,例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消费方式等,这既是寝室文化的主要内容,又是寝室文化的具体表现。物质文化包括寝室内各种设施和装饰等所表现出的文化涵义,是寝室文化的基础。[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化管理和人性关怀的注入给寝室管理带来了新鲜血液,寝室文化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原有的寝室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学生及其需求,在平时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总会不时出现一些学生宿舍纠纷,暴露出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寝室精神文化是寝室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寝室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寝室有比较深切的感情,能够明确认知个人与寝室发展的关系。同时,寝室文化和学风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习氛围对寝室文化建设很重要。
寝室中也存在两种消极因素,一是有个别同学个人发展目标与寝室整体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寝室认同感较差。二是部分同学的交际面和视野过于狭窄,将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主要集中在寝室内部,形成小团体主义,既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又不利于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视野的开拓。
长期以来,高校在寝室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寝室中的各种行为。寝室一般都有统一的寝室分配、熄灯制度、门径制度、卫生检查制度等,宿舍管理员的主要职能也集中在规范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长期以来在规范寝室管理、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生活习惯的差异和个性化需要,以及某些制度的僵化与变形,学生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怨言。例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有的学生认为熄灯时间过早,应该取消;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取消熄灯制度后,有的学生会在深夜无限制地玩闹,从而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
同时,大学生寝室文化内部存在许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即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寝室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而形成的规范体系,规范着成员的行为,维系着寝室的文化认同。例如寝室长推荐制度、值日安排等。这些非正式制度更容易获取寝室成员的接受与认同,对寝室成员行为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其实,新时期大学生对寝室管理员职能的要求是多样的,更多学生希望寝室管理员可以充当学生顾问,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组织宿舍楼层的联谊活动。这对后勤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这方面的实施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
寝室人际关系的交往状态发展良好,成员之间基本能够和谐相处。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扩大和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寝室行为文化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高校均倡导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政策,由于学生主动性不强,“三自”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实现过,大多数学生缺乏参加活动的意识和热情,不能够明确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对育人的重要作用。二是网络对寝室行为文化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产生了潜移默化且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因寝室中有电脑而存在的寝室问题比较多,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一旦沉迷网络,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减少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从而影响了整个寝室的学习风气和精神氛围。
学生寝室是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的区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学生寝室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各高校都加大投入进行学生寝室建设,以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寝室由以前的学习、生活区域逐步转换为集学习、休息、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活场所,功能日益多元化,而寝室外部环境设计也日益社会化、社区化,通过规划相对集中的地理位置,建立成片的学生公寓区,种植专门的绿化带,表现出开放与融合的住宅小区形式。
寝室文化是在校大学生在寝室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寝室文化的功能具有双向型,在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功能。因此,构建优良的寝室文化,是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坚定不移地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建议。
寝室是每位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家,寝室成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和认同寝室文化建设是建设好这个大家庭的根本途径。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这种制度安排,并激发学生构建寝室文化的主体意识,公正公平地搭建自主管理平台。在寝室长选拔制度和各种非正式制度建立时,高校应充分发扬民主的作风,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参与到寝室文化的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一个寝室的支柱与灵魂。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需要全体寝室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的增多和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寝室成员之间的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校应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寝室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构建和谐的寝室环境。同时,要经常开展以寝室为单位参与的各项活动,使寝室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加集体荣誉感,消除矛盾和摩擦。
高校重视大学生寝室物质环境建设,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使大学生在高雅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一是在寝室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功能和结构上注重整体布局,合理规划,既考虑到宿舍的美观、整体性,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私密化和个性化需要。二是注重门厅和走廊文化。在学生宿舍区的适当位置设置宣传栏和广告栏,提供各种生活、学习信息。设置党员先锋岗的展示区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寝室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美化寝室的环境,制造“家”的感觉。
寝室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优良的寝室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学生个体心灵、人格、精神的塑造。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和研究寝室文化建设,将教育和引导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1]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江玉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