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志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 徐州 221140)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政治课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突出了其德育功能。这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庄严的使命、神圣的职责,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学校德育部门的事,与学科教学无关,很长时间内,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是相分离的。新的课程改革正是注意到这一问题,强调了学科内渗透德育教育的思想。而中学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由于德育属于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在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
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但一直以来,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表现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忽视道德素质教育,轻视学生道德觉悟水平的提高,这些甚至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教师的备课纸上。
“知”固然是“行之始”,但论轻重,“行”为重,“知”与“行”应该是统一的。这多少暴露了我们哲学课教育中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单纯地灌输知识,而不关注实际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就要找准知识积累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把德育教育切入到知识的教学中,以知识为基础,拓展德育空间。比如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这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从来就应迎着热点上,而不回避热点。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的全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未成年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的健康。一是网上暴力信息,二是网上色情信息,三是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聊天。手机短信又是“灰色地带”,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青年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一定要提高分辨是非和抵抗的能力,同时自身也做一个文明的网客,不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要跟上时代、适应时代。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党在新世纪坚持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更是人类对过去反思的结果: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文明和富有,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沙尘暴、酸雨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我们上了一堂堂深刻的教训课,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教育青年学生明确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离开了信用这一基础,市场经济这座大厦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开展诚信教育有多么重要。但现实生活中恰恰常暴露诚信失缺的问题: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假哨黑哨、不正当竞争等,太多的阴暗面、太多的负面效应会影响学生的诚信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坚决反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看到更多的诚实信用的行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言必信,行必果”作为美德。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立国、立业、立身之本。
开展诚信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政治教材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自觉树立诚信意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发展经济如此,做人亦是如此。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当代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得更为明确:“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促进作用,而且会令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没有主体意识的成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革和竞争的现实。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缺乏自主性道德素质的人很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把握住自己。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的主体性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个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随着身心发展,他们思维品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和建议,经常要作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已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
而传统的德育模式一般是由成人先从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中提取出重要的道德规范,教给学生,通过一次次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模式重视道德内容的传授与灌输,但使学生置于被动性地接受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为了避免只是简单地说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通过主体内化达到道德素质的提高。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往往比较关注,但德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应向课外延伸,因为人的道德觉悟水平的提高不是经过几堂课就能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德育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其内在精神实质,并有所启迪。
政治课教学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德育目标。比如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可以通过辩论会形式进行——“在个人发展中应关注集体利益/应关注个人利益”,针对这一辩题,两组同学展开充分辩论,最后教师点评: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都应关注,但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印象深,内化程度高。另外,还有其他方法或形式,如演讲、小论文比赛、办时政小报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水平。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而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自身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假如,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自己却斤斤计较;讲遵纪守法,自己却迟到早退,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的真理性和老师的人格修养,进行德育教育就没有说服力,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充当传声筒;必须为人正直、正派,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总之,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