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元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声乐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声乐教学,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具有的歌唱的技能技巧。从本质上讲,声乐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列入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声乐课,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培养音乐师资的必修专业课;既是加强音乐修养的艺术课,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美育课。而在这些多元的定位中,都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因此,声乐中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将毫无价值,使学生成为一个发声机器。所以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审美意识,重视声乐审美教育。
那么声乐中的美究竟在哪里呢?怎样审美呢?审美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意境美、音韵美、曲调美、语言美、旋律美等。我认为,声乐中的基本美取决于以下几点。
声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是以声音构成的物质材料,在其运动组合中来表现主体心理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内心与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耳,得到美感享受。人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也是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动听的音色从感官上会给人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物理生理上的反映,是一种初级的美感。在我国古代就有“金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声学审美观点。
声乐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诗歌化的文学语言与音乐相结合,歌曲是诗歌与音乐融会的产物,而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来的,带有语言基础。我国《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在意大利有“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句末”的声乐美学原则。由此可见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都是根据各自民族的语言规律来表达情意的。因此,歌唱者了解歌词的含义,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其中真切、深刻的内容是必要的。歌唱者要深入对歌词的情感体验,以语言的高度准确和鲜明的形象激发生动的感情,享受到语言中的魅力,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声乐中是诗词音乐化的手段,是使声情与文情达到一致的方法。千百年来,艺术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旋律曲调。如我国的民族旋律调式就独具特色,其来源主要是民歌曲调口头创造的旋律和口头语言紧密结合。旋律以五声为主,三音列旋法,充满诗的韵味和美感。总之,旋律是激情的语言,其抽象性可给人更多更广的想象。无疑,在声乐艺术中,旋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资源。
传授歌唱的基本技能是首要的,没有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就无法自由歌唱,也就不可能表现音乐,就像建造高楼大厦的基石一样重要,必须打好基础工程。许多刚考进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而是凭嗓音条件考进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声乐基本功的训练。有些教师忽视了歌唱技能的基础训练而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曲目难度,忽视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不可取的。
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的歌唱技巧后,必须向表现音乐的美、创造音乐的美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表现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美的目的。否则,只能停留在机械的发声阶段,低级的审美趣味,毫无音乐表现力,成为一个只会发声的机器。
教师应该将其纳入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范畴,将声乐教学和音乐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声乐教学能够从纯技术的歌唱技能技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以提高本学科的艺术品位,实现其美育功能,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对声乐教学的目标看清一点,看深、看远一点,在明确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把对声乐中的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创造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来。既要重视声乐的技能技巧,又要重视声乐的审美功能,使学生有正确的声音概念、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使学生能够弹唱、表演,能够拿下艺术歌曲和咏叹调,并使学生学会教学。
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要通过思考去改革、去实践,逐步建立使用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多听、多欣赏一些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声乐本是听觉的艺术,只有经常听好的歌唱家的演唱,学生才能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真确的声音形象。假如连自己的发声对错都分不清的话,还有什么审美可谈呢?老师应该选大量的中外著名的歌唱家演唱的CD、录像、录音给学生观摩、欣赏,引导学生们去感觉、去鉴赏,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意识,并懂得什么样的歌唱才是美的。
2.不论是练声还是唱歌,都必须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学生首先对声音要有正确的声音观念,不要只用嗓子唱,而要用脑子唱;方法科学,声音要自然、圆润、通畅,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不同嗓音条件、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歌曲。因为高师声音课时有限,教师对学生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追求高难的曲目,否则只能毁坏学生的嗓音,一定要选一些适合他的音色和歌唱能力,以及能理解的作品。
3.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唱,特别是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声乐是歌者对作品的艺术升华和情感的宣泄,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审美可谈。许多教师有只讲不唱的习惯,如果教师能范唱作品,把作品的艺术升华和情感的审美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则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发挥“样板”效应,让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心听觉。所谓内心听觉即强调以内心的感知听得自我所发歌声的真实,而且与外界听众的感受和拍的音质效果,即以化于内的感知、领悟成于外的效果。只有学生建立了好的听觉才有可能分辨声音的好坏,才可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质的飞跃。声音学习和其他的学科是一样的,分辨能力强,才能自学。学生自学的能力加强,意味着对老师的依赖减少。为建立好的听觉,学生要多听、多比较,在听和比较当中提高自己的分辨力和审美能力。
5.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教会怎样处理作品。当学生拿到一首作品,唱会旋路和歌词之后,千万就此结束,而应及时进入作品的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深入作品,除了在前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进行必要的介绍之后,还要讲歌词、讲作品的风格味道和地理环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情感从歌词深入体验,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无限空间;再对声音的运用,咬字的处理,如何融入感情而达到声情的统一,逐步使学生的歌唱能力得以提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体验、表现歌曲,提高声乐审美能力。
6.要多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歌唱同样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现的机会是很难的。有些学生一个学年除了两次考试,从来就没有上台表现的机会,那么老师应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机会。如每个学期增加两次声乐汇报,让同学们共同来观摩、交流,让同学自己谈感想,谈体会,相互评价,相互促进,老师来点评。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合唱,适当地安排小组观摩、实践教学,从而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对歌唱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他们的乐感,从中获得歌唱的良好审美体验。
7.教给学生声乐审美标准。声乐审美标准是学生鉴赏和评价声乐美的尺度,是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相应的美学知识的总和。所以,在声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外,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美学知识、文学、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掌握和评价声乐审美的科学方法,明确声乐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这样既是对学生音乐修养的加强,又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之,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其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独到的育人功能和丰富的审美功效。因此,我们应该对此深刻认识,加强实践,探索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服务。
[1]王次炤编著.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704004772,2003年5月第一次出版.
[2][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著.李维勃译.训练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ISBN7-80667-166-8/J.160,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