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李金明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养成教育以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行为能力的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它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本文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他们的素质、行为与心理特点和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思维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中出生成长的“90后”大学生,将演绎着中国的未来。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开展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成果,力求通过养成教育研究引领学生工作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某些人重实惠、轻道德;有些人为谋取钱财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等。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社会上的不良作风已经蔓延至学校。客观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对青少年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和教育,要让青年学生懂得这是一种误解,绝不代表社会主流。优秀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90后”大学生而言意义尤其重大。
2.1 知识经济催生养成教育。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之外,更要求具有全面的、优良的道德品质。“90后”大学生既能正确地面对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既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又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对社会、国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善于根据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又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成为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大学生。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要求进行养成教育。
“90后”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不仅要求人们遵守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如平等、公正、诚实守信、精诚合作等,而且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行为规则。“90后”大学生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对文明与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明素养,这对“90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
2.3 全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进行养成教育。
全球化进程在人的思想意识上必然带来新旧价值观的冲突,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价值观,以促进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90后”大学生应当具有普适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文明养成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2.4 科技日新月异要求进行养成教育。
“90后”的大学生是“网来网去”的一代,他们伴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而成长。网络对于整合人的智力、知识和创造力,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世界观的形成、能力的发挥都有着特殊的功能。网络给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但互联网也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了思想意识被西化、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被淡化、道德失范,以及自立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90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而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养成教育。它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3.“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的调查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对“90后”的大学生十分关注,也作了相关的调研与报道。综合各方面相关材料与数据,再加上我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接触了不少的学生,尽管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不尽相同,这一代人还是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3.1 知识面虽宽,阅读面很窄,文字功底较弱。
“90后”的一代时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家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上多,对他们的养成教育与道德教育关注少。大多数“90后”的交流中,越来越充斥着网络词汇,充斥着一些夸大其词甚至真假莫辨的例子,而真正具有自我个性的文字正悄然溜出他们的交流空间。这种简单化的个性,反而暴露出他们缺乏自我个性,精神空间“缺氧”的事实。这说明随着现在电视、网络功能的增大,青年一代的书面阅读能力减退,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在阅读中缺少思考。
3.2 对家庭过于依赖。
“90后”新生中,99%以上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据2009级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15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0元—1000元水平。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62.3%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23.2%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3.3 理想不远大、信念不坚定。
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90后”大学生终将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然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这一批接班人将难有特别重大的作为和贡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和辩证规律的。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早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对于他们的成才和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
3.4 易接受新事物,但逆反心理强,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90.8%和82.3%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9.2%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4.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4.1 重视教育引导,言传身教,示范养成。
对青年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离他们生活最近、最值得他们信赖的父母和老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担负着为人师表的职责。教育者的道德与文明意识、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在学生的道德与文明养成教育中,老师、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4.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促进养成。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已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探索热点。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休戚相关,二者相辅相成。高校教师尤其是两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两课的面授辅导与实践环节中要结合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与教育,把大学生的做人放在第一位置,把育人作为每一位教师与员工的天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他们的文明素养。
4.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作用,锤炼品质,培养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学会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利用影视资料、新闻媒体、社会舆论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等方式,教育、熏陶和引导青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人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纪律观念等经历着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塑造,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
4.4 严格规范教育与教学管理制度,管理育人,强化养成。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许多大学校园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校园面貌随之大为改观,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大有提高。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道德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如考试作弊、助学贷款和就业求职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等,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4.5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净化自身,自我养成。
实践证明,对学生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能只靠强制规范和一味灌输,学校要始终注重把道德养成教育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验、参与和实践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和社会未来需要出发,增强文明行为训练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意识,善于运用自我激励。
5.结语
综上所述,“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视野开阔,易受诱惑;思维独立,偏差普遍;主动认知,反感束缚;兴趣广泛,动力不足;崇尚自我,能力欠缺;追求个性,发展矛盾;追逐流行,符号文化;单一目标,素质不均;面临压力,成长艰难。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养成教育,让“90后”大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我们高校的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宗旨,在此过程中要结合“90后”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与实践活动,他们终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栋梁之材与优秀接班人。本课题组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强化检查、加强课题实验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资料和典型案例。我们将逐步扩大优秀成果的推广范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有效的氛围。
[1]乔潮.推行养成教育势在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
[2]江浩.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5.
[3]王丽.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罗绍康.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刍议[J].广西高教研究,1995,(4).
[5]杨亚丽.养成教育应从点滴抓起[N].教育时报,2006-5-23.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J].哲学研究,2005,(8).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蒋义丹.“两课”教师素质在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