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与个性化指导体系的构建

2010-08-15 00:42曾嘉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个性化职业

曾嘉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与个性化指导体系的构建

曾嘉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得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规划目的偏差、缺乏可行性、盲目追求热门等误区。本文认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特殊性和多变性,构建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避免误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逐渐得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人生事业的策划,是一个选择和实践的过程。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广义的劳动者而言的。相对于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马新建等,2003)。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认识自我,提前进入就业角色,节约时间成本,提高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从职业指导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模式的建立,到强调学生就业咨询,再从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咨询,到强调通过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达到人职匹配(帕森斯、威廉姆逊、霍兰德等);20世纪50年代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取代了“职业指导”,至今,国外早已在高校实践中将个性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付诸实践,如:美国、加拿大的高校专门设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及咨询机构,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到大学等。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全面、动态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目前研究的趋势:刘咏宝(2007)认为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缺乏动态性和持续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相关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种种问题,急需改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付孝莉、梁建春,2007;刘荣军等,2007);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个性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实践经验缺乏(王芹、肖斌,2008)等。

2.本文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外多以全面、动态等角度,为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正面指导作用研究其健全机制,还没有关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误区方面的文献;而国内外高校还只是简单地强调对大学生个体的咨询,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个性化辅导”,更没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构建长效机制。我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殊性和多变性。本文试图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角度出发,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使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特性

1.阶段性

如果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人一生的职业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不可否认,这是针对于初次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大学生往往要在初次就业后的规划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认知,不断努力尝试、总结、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总结做哪些类型的工作,凸显出了自己的优势,而做哪些类型的工作时,暴露了自己的劣势,并将这一结果在实践中反复印证。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兴趣,通常经过三五年的努力,都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的职业目标之所在。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人生职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2.特殊性

过去的大学生(泛指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生长在艰苦年代,许多人上过山、下过乡,有的还当过知青,即使到了后期,生活的困苦还是使许多人经受了磨练,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自我和社会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现在的大学生有别于从前,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由于家庭等原因使其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理解和经验,对自身的个性、特质、能力、专长缺乏了解,社会实践锻炼不够,对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存在着盲目和困惑,以致许多毕业生对于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毫无头绪,甚至无所适从。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许多新一代大学生很难在就学期间形成成熟的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和定位等规划要素,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

3.多变性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最新的信息,长此以往,很容易使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评价、职业兴趣、发展目标等方面受到影响及产生改变,在缺乏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之下,有的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天渊之别”,甚至一天一个样,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多变性。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常见的误区

近年来,众多高校极力推崇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早确立职业目标,拟定方案计划,为将来就业以及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准备,这一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许多人盲目仿效职场人员的规划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大学时期的规划,扎实基础,导致“形式主义”泛滥。以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常见的几个误区:

1.效用期望过高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规划如果离开实践的检验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要以为获得好职业是规划出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进入了职场后,随着不断的实践和发现自我,职业方向会更加成熟,而在这个时候作出的职业规划,会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目前,全国高校掀起了“规划热”,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就业难”引发的高校责任感膨胀,使得高校不得不有所作为,以求在教育层面上为大学生就业铺路搭桥。不可否认,在大学期间尽早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奋发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鞭策鼓励和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本身没有错,大学生可以尝试着职业规划,并且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但必须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它与职业发展的好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2.目标缺乏可行性

如今,总经理、董事长、大学校长等人生目标常常见诸许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周总理从小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立足点为“读书”二字。可见,从小树立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固然是对的,但如果好高骛远,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没有意识到“从奴隶到将军”的道理,那么理想也会变成空想和幻想。因此,作为大学生,现阶段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当好“奴隶”,有效合理地利用大学的四年,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3.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目前结构性失业是我国劳动力失业的主要原因。人才市场上经常出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画面:法律新闻、经济管理、外语外贸、计算机网络类的招聘摊位人头涌涌,大学生很难找工作;而机械技术、农业技术等招聘摊位却是门可罗雀,企业很难招到人。《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有事物都在变化运动之中,现代职场更是瞬息万变。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前几年最热门的IT专业毕业生如今无人问津,而一些冷门专业现今却成为了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只考虑现今职业的就业形势,还应该从自身的兴趣特长、职业倾向及社会需求长远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才行。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曾经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学习什么专业就应该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这种思想不仅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即使是招聘单位也多数这样认为。事实上,学习什么专业并不代表自己一辈子必须从事这个职业。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那个专业,有的是为了一张文凭,有的是为了迎合父母的好恶,也有的是看其是不是社会热门专业等,这些都不能成为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标准。很多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人们,没有从事当年自己学习的专业,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以,不仅大学生要扭转这个观点,用人单位也应该改变一下招聘与培养人才的思路,否则害人害己。在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想去搞懂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5.规划目标朝令夕改

我在长期工作中发现,有些大学生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都截然不同,美其名曰“变则通”:根据每年不同的就业形势或兴趣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成功与不成功的人唯一的差别在于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地修改方法,而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与之相反,不成功的人总是修改目标,就是不改方法。

四、构建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应突出个性化,即依据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所制定的具备个性化特征的理性就业方案。校方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就业情况的报告,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择业意向测试,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帮助建立职业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都把重点放在普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派遣等较低的层面上。

总体来说,要构建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以下四大体系:

1.建立职业规划教育队伍考核体系

建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教学改革、就业指导、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机制中。

2.建立信息化的职业测评体系

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网站和数据库,提供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资料,设置个性化的问卷调查、咨询和生涯指导,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同时,强化职业测评的预测、诊断、探索和评估等功能,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及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并对其潜力及不足提供相应的建议指导。

3.建立大学生个体辅导档案体系

利用能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价值观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等心理测验,帮助大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社会态度、个性等心理特质,并将这些资料整理归档建立学生个人职业生涯档案,将个人参与职业辅导、参加职业活动,以及能够反映个体职业心理发展和特征的资料都记录进来,为将来职业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4.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择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其自发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等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与校园氛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如何联系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各类学科,结合高校体制改革,全面构建一个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这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董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与解读.

[2]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个性化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