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些思考

2010-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
关键词:鲁四榕树老爷

杜 光

(江苏省泗洪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把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如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的地位也应得到充分体现。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主要取决于其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是实现教学双赢的关键。

一、善于调节难度

当教师预设的问题过于艰深晦涩,超过学生思维承载能力,或者过于浅显简易,失却对思维的锻炼效能时,教师可适时地变换或追加问题,机智地调节问题难度,实现教学的预期目的。

在分析《项链》一课时,我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我随机增设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着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法国处于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问到这里,第一个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对难度及时调节,可以使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配合和谐是一种常用的应变手法。

二、善于对症下药

面对教学中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后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如讲《孔乙己》一课时,我问道: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其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之心。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因为他们的思路是从当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答案的。这时我立即引导他们结合文中的时代背景来思考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孔乙己周围的人生来就这样残酷无情吗?这个问题就为理解周围看客的嘲讽挖苦说明了什么指出了一条思路,应该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来思考问题。沿着这条思路问下去,学生很快懂得了是封建统治、封建制度使周围的人麻木愚昧,失去理智。

教师“对症下药”,可以使学生的错误认识迅速得到纠正,使其思维障碍迅速得到排除,也是课堂灵活机智的一种主要策略。

三、善于启迪发动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对于深入理解教材具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启发,发动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以将全班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深处。如学习《秣陵春》一课结束后,有学生指出我在教学中只抓住文中的风筝进行了分析,指出风筝是作者思乡之情结,而忽视文中提到的另一意象——榕树的分析。课后,我又仔细地看了文章,感觉那位学生提得有道理。接着我又和其他几位老师进行了讨论,形成一致且正确的结论,肯定这位同学的提议。后来我利用一节自习的时间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大家自己动手查阅有关榕树的资料并把它摘录下来。查完后,当即让学生坐下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提出问题的这个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他说:以前在初中曾学过《故乡榕树》,这篇文章提到在南方尤其在闽南这种树种植非常普遍,也正是这些树木整日陪着他们生活,才结下不解之缘。一旦他们背井离乡,故乡的榕树便成为他们思乡的情结所在。所以我认为本文的榕树也是作者思乡之情结。我进而问:作者是闽南人吗?有的学生答:是的,我在网上曾看过他的资料。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多补充,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善于启迪发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他人问题的能力,在关键问题上使学生领悟得更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造成多数学生质疑、教师一人应对的局面,从而增强教学中的研究氛围。

四、善于当机立断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教学需要又必须作出明确的答复时,教师则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

在一篇习作中有这样两句话:“转过身来可以瞥见对面山顶上稠稠的像雪一样的一大片一大片的什么向另一山头缓缓流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云,是云呀!它离我这样近,似乎纵身一跃,就可以把它搂住,把它掬起,我想那一定很软、很润的。”一个学生说:“这个‘瞥’字应该改成‘看’。”要改“瞥”字合教师的想法,但改成“看”字并不佳。后来,学生就改为“看”还是改为“望”进行了争论,最后取得了改成“望”字的一致意见。

到此,本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时有一个学生发言了:“我认为这个字还是不改,就用“瞥”字是对的。”“说说理由看。”“后面说‘仔细一看,原来是云’,可见先看得匆忙,也就是才好瞥上一眼。”经他这么一提醒,我再一读原句,觉得“瞥”字确实不应该改。于是当机立断,改变诱导目标。再次发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个意见。按照他的想法,作者看云景是有一个过程的,先是最初接触一刹那的一瞥,后再仔细地看。能在句子中找出理由来印证这里确实写的是最初那一刹那印象吗?”一个学生回答:“‘一大片的什么’,这个‘什么’说明他还没有看出是云,因为刚看到那东西。”我接着分析:“对的。用一个疑问代词‘什么’来代替眼前的东西,可见他还没有判断出那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判断出?就是因为刚把视线转移过去,可见这里用‘瞥’字是准确的。后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云’,也从反面证明了这里该用‘瞥’字。同学们,关于这个‘瞥’字的讨论经历了一个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写作文一定要功夫,一定要字斟句酌反复思量。

当机立断,可以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是非分明,可以避免因教师犹豫不决所带来的课堂混乱与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五、善于绕道迂回

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断道路,这时又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常常绕道而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类似的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此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种“绕道术”。

讲《祝福》一课,我在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她的那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我就采取“绕道术”,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老了”。我问道:“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的。”我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老了?”学生说:“因为‘老了’含有尊敬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既不能犯忌,又不能失了体统的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出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由此可见,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明思路或思路不对,从侧面推敲设想,可以取得殊途同归的效果。

总之,灵活机智地驾驭语文课堂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度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为基础的。具体说来,教师首先应努力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的稔熟,即对于教材的前后联系与相关知识,要做到博学精通,心中了然,这样才能在突发问题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其次,对学生充分了解。即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备课时要有弹性的教案,多设想有几种可能,做到未雨绸缪。再次,要有对知识的科学严谨态度。即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一定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时不能解决的可留待以后解决,切忌模棱两可,或妄下论断。最后,要有对学生的真挚感情。要培养师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感,不应掩盖与含混,贵在坦率与真诚。对于课上的偶发事件,尤应冷静与自制,注意珍惜师生之间感情,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灵动。

猜你喜欢
鲁四榕树老爷
榕树街121号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44
榕树的美髯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00
榕树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22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中学时代(2019年5期)2019-11-12 19:35:25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厨师与老爷
特别文摘(2018年10期)2018-12-24 10:03:04
忍耐富贵
榕树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41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大众文艺(2015年2期)2015-07-12 07:08:44
土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