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力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浅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袁 力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五年制高职;职业教育;价值观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一贯制高职,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历等同于普通高职高专。五年制高职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过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人才为目标,是我国高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高职相比,其周期长,容易办出特色。但是,由于招收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既不同于三年制高职,也不同于中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李国杰院士指出: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等。成小事者主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者主要靠德行和综合素质[1]。因此,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责无旁贷。
(1)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他们多是在物质生活富裕、接受学校正面教育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上,还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大多数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激烈的竞争。
(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信息传递渠道的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受以上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失衡与浮躁情绪,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迷失,自律意识淡漠;贪图享乐,互相攀比;自私自利,诚信缺失;过于脆弱、敏感,盲目和冲动等。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一切向钱看”思想滋生蔓延,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学生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等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毕业之日即失业之时,对职业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片面认为本科以上学历学生都就业困难,职业院校学生更是前途渺茫,因而产生学而无用思想,在校期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处于“混日子”状态。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在校时间较长、跨度较大(包括中专和大专2个阶段),心理正处于“断乳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渴望成熟,具备“成人感”,渴望脱离父母、教师及长辈的监管,渴望被尊重和独立。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小,缺乏经验,对复杂的社会难以产生理性认识、作出正确判断。其次,他们大多是中考的不如意者,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存有自卑和不满心理,容易迷失自我,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变得没有追求、没有理想。
很多职业院校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只注重能力培养、技术训练,未能真正认识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和时效性,忽视对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思考和研究,认为价值观教育只需在语文课堂、政治课堂上进行,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教育内容及方式与学生实际需求难以对接。
目前,职业院校德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内容远离职业教育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院校德育,如果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对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就不强。事实上,职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职业方向的基层性等特点。因此,不能忽视学生还存在进取意识薄弱、心理障碍多样和就业认知困惑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学校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以教科书为中心,将德育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教材中,以政治角度来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因此,职业院校德育不能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能忽视道德内化过程和学生潜能,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特殊性,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改进和丰富教育方式与内容,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美化、绿化、净化要符合育人需求,学校景观、板报、标语要体现教育意义,校风、班风、学风要反映师生精神风貌。二是维持校园秩序。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活动来营造活泼、有序的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三是根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使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和谐发展。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涉及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公德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强化等,不断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机制,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精神,进而使其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目前,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扭曲,造成学校价值观教育“孤军奋战”的局面。如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极少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度的批评教育,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责任感,与人交往无所顾忌,甚至为所欲为。再如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缺乏正面引导,方式简单甚至粗暴,使他们形成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2]。因此,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家校联系制度,通过教师家访与家长来访等沟通方式,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家长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民主的交流环境。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接受全方位的价值观教育。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最关键时期的特点,学院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沟通,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排解其心理困扰。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学会学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教育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拓宽思路,丰富形式,坚持不懈,把价值观教育同教学、文化、管理、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发挥智慧、陶冶情操、交流思想、增强信心、体悟践行,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发展。
[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石海兵.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17.
G412
A
1671-1246(2010)09-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