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莎,张义兵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因方施教”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刘 莎,张义兵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针对方剂特点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即“因方施教”。采用多媒体展现经方严密的组方结构,逆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体现时方辨证论治的特点,采用PBL教学法学习附方组方的灵活性,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证处方的能力。
方剂学;因方施教;逆向式教学
方剂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培养学生临证处方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学时有限、内容庞杂,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因方施教”教学方法,即根据所授方剂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此方法不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方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现将该法论述如下。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选用了较多的经方。经方,通常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113方及《金匮要略》所载262方。张仲景立法组方严格遵循《黄帝内经》“方证相应”原则,在以脉象为中心、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功效适当、疗效卓越的药物作为组方的基本药味,并以《黄帝内经》所载“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的组方结构作为方剂的基本框架。故仲景之方,“君、臣、佐、使”之结构严密,配伍协调,药少力宏,充分体现了经方“方小、药精、效宏”的特点。在讲授方剂学各论时,学生对方剂的组成结构不太熟悉,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在方剂中所发挥的作用难以把握,此时,若以幻灯片的形式将方剂的组成药物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直观展示方剂结构,则可使学生更易理解方剂的构成。
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时间,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方式将庞杂、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展现出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除了麻黄汤、大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散、四逆汤、理中丸、苓桂术甘汤、茵陈蒿汤等系列经方外,一些药精力宏、组方结构清晰的基础方、常用方也常采用多媒体来展示,如十枣汤、黄连解毒汤、四君子汤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原则之一。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遵循四诊→辨证→选药→组方顺序,“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是组方的基本原则,因此,方剂的确立应与辨证相呼应。然而,现行《方剂学》教材中,方剂的编排顺序为:方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运用,与先辨证后组方的思维不相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辨证思路较清晰的时方,可采用逆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逆向式教学,即先介绍主治证,再引出方剂;讨论则是使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解答问题。此举加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讲解逍遥散方可先列出主治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此症状属何证型?采用何治法?鼓励学生自行处方。最后由教师提出逍遥散的组成药味、剂量、用法,组织学生讨论,逍遥散与学生自行处方有何不同?逍遥散方中君、臣、佐、使药各起什么作用?哪些药物的配伍体现了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如此组方对中医标本兼治治则有何意义?
此法适用于九味羌活汤、济川煎、参苓白术散、归脾汤、三仁汤等临床常用时方。
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方剂学》收录了180首附方,几乎与正方数量相同。附方是在正方的基础上由于病证的变化而对药味有所加减,从而组成的新方。因此,附方源于正方,与正方的基本病机相似,但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以往的方剂学教学由于学时限制,常忽略附方,或者一语带过,或者不予讲解。其实,附方的讲授更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及方剂组方的灵活性。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采用此法学习附方,无需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教师在讲解完正方之后,根据附方的特点,提出几个关键性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思考、寻找答案。这一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学生则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在讲解完正方之后,教师可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若脾虚气滞,引起胸脘痞闷,为了调畅气机,可加何理气药;脾主运化,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除胸脘痞闷外,还呕逆恶心,治法该如何改变;脾虚日久,气滞痰结,又该如何处理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附方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一教学法适用于麻黄汤的附方: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三拗汤;白虎汤的附方: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六味地黄丸的附方: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的附方: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临证处方的能力建立在临床实践中。但在目前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实习基地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让低年级学生临床见习的可行性不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方剂的组成是固定的,但临床病证却是千变万化的。方剂学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可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一般分为历代名医案例及现代临床典型案例。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案例,教师都要依据授课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案例,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将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处方,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阐述组方的理由,待各小组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后,再由教师讲评。利用此法在教学初期阶段,学生的答案可能不甚理想,因此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利用案例教学[1]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方剂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临证处方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笔者采用“因方施教”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方剂,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2],既发挥了课堂讲授的优势,又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了其求知欲,同时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1]张文风.“病例教学”在方剂理论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581.
[2]刘庆林.浅谈《方剂学》教学七结合[J].中医药导报,2007,13(9):106~107.
G421
B
1671-1246(2010)09-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