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的尺度”创造
——论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

2010-08-15 00:43高纪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尺度美的艺术

高纪洋

(山东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按照“美的尺度”创造
——论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

高纪洋

(山东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人类对美的需求是艺术和设计产生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艺术作为探索审美规律、实现美的价值的创造活动,在设计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设计以造物为载体时时体现着“美的尺度”,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取决于这一尺度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美的尺度;艺术 ;设计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由于设计与艺术一直是两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以往学者的观点也各有侧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人类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1]97如果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解读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在设计中的作用是为其提供一个 “尺度”——人类审美需求所产生的“美的尺度”。人类在造物的设计过程中将“美的尺度”应用到对象上去,这一点最能反映艺术在设计中所占的地位。 本文借用“美的尺度”一词从三个方面阐述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问题(文中所讲的“美的尺度”是指以普遍意义的美作为目标追求和衡量标准,但偏重于适合设计需要的美的规律,是连接艺术与设计的纽带和桥梁)。

一 、“美的尺度”推动艺术在设计中逐渐占据核心地位

初期的设计并没有以美为尺度,艺术在设计中处于一个非自觉的边缘状态,艺术性在石器的设计制作中还不具有独立分化的可能性。这时人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实用功能,合用是最重要的。这时的审美快感也掺杂在良好功能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中,石器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快感与美感的混合体。正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所讲:“把一件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来的意思往往是为了实用的便利比审美的价值要来得多。一件不对称的武器,用起来总不及一件对称的来得准确;一个琢磨光滑的箭头或者枪头也一定比一个未磨光滑的来得容易深入。”[2]89艺术在石器从粗石器到细石器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并成为设计制作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审美意识在逐渐地提高。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逐渐感知到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运用到设计活动中。可以说,在实用之上或者说在实用之外,美已经成为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尺度。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积累了更多的造物知识和设计经验,石器制造普遍经过了第二次的加工,称为细石器。细石器的出现,不仅使石器类型增多,而且导致了工具和武器的专门化、定型化,许多新型的工具不仅仅适用于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造型设计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意性并且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

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美的尺度”在设计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如彩陶的装饰图案水平已经非常高,除了写实的动植物纹样,还普遍的采用几何形,运用抽象的线的粗细、疏密、长短、横竖、曲直、交叉和各种圆点、圈点等相互有规则的排列组成三角形、方格纹、网纹、旋纹、锯齿纹等,同时也采用了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等不同的构成方法。陶器设计制作中具有特色的形式法则有对比、变化、反复、对称、节奏、韵律、呼应、均齐、平衡、调和、比例等,这些法则适应了陶器设计,转为陶器中不可缺少的“美的尺度”,对以后的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看出,艺术在彩陶的设计制作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花费了原始先民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才智。

设计最初本来是以实用为目的,当审美意识逐渐介入设计并成为人的自觉行为后,艺术成为设计强大的制约因素。艺术的面貌已经成为设计的强烈个性特征,是某一设计门类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划分标准和区别于他种艺术的标志。如中国古代器物的装饰图案,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风格,凭借器物上图案的独特艺术面貌即可以辨别出它的时代。

原始先民们还从绘画入手将人的情感变化、设想表现在具体的装饰性物品上,赋予其 “功能”因素。如部族图腾物或祭拜浮雕,就是艺术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在进行雕刻、装饰时,原始先民更加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与绘画技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早期的石器、陶器、玉器都是很好的例证。

古希腊瓶画中的绘画、伊克瑞翁神庙中的雕塑、古罗马凯旋门的雕刻都证实了当时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之重要。这时期艺术水平的高低与设计水平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艺术技巧也是设计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这时的画家与工匠没有明确的职业分工,许多工匠出身的画师原本就具备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并自觉地运用到设计中,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种能力。

中世纪的艺术在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雕塑和壁画上,而最突出的应是教堂建筑,它将多种艺术融入其中,诸如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雕刻等。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几乎无一例外的将他们对纯艺术的灵感和想像力运用到了设计中,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了艺术与设计关系短暂的混乱,艺术水平的下降甚至影响了相当一批人对现代工业的信心。设计不适合人们对机器大生产背景下“美的尺度”的要求,艺术与设计的脱节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感,时代迫切需要与新的“美的尺度”相适应的设计产生。这一时期的混乱从反面证明了艺术已经进入设计的核心,成为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艺术以“美的尺度”为媒介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无论是从创造还是接受的角度,设计和美总是不能割裂开来的。设计将审美因素赋予实用产品中去,其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物质追求,使生活更加方便,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设计和艺术一样,都要通过视觉感官并借助于相应的审美手段将审美心理物态化,创造出作品,传达审美经验。而欣赏者或使用者也以视觉的方式去接受作品所传达的美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设计和艺术一样也可以被视为情感表达的符号,使用者会对设计进行选择,视觉形象所构成的形式语言与他们内心的审美情感是否契合是主要依据。设计的创造要比艺术创造更多地受到材料和功能等方面的限制,艺术在转化为设计要素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媒介,需要一个适应性的改变。设计中“美的尺度”就是艺术与设计之间顺利对接的媒介,它使得艺术运动与设计运动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性和互融性。在艺术设计史上,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更加证明了它们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艺术与设计有着各自独立的观念形态和发挥空间,但又在密切联系中相互影响,艺术以“美的尺度”为媒介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工业革命初期,为了改变设计产品丑陋的面貌,欧洲设计界从艺术中找寻提高设计水平的出路,连续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面对新的设计需求,设计家们竭力向艺术领域探索,找寻可借鉴的元素。日本的浮世绘,中国瓷器、非洲的木雕等装饰情趣,都大大推进了一个时期设计的发展。19世纪后期诞生的现代派艺术在反对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美学和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派等现代艺术流派,拓宽了艺术表现手法,倾向于抽象化。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并且把几何形式与新兴的机器生产联系起来,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俄国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们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非常好的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

很多艺术运动推动了设计的同步发展。随着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派别的更迭与转换,设计的样式亦如同现代艺术一样变幻无穷。这其中既有形式、语言的开拓,又有精神内涵的丰富多彩,1945年以后,设计的形式如同绘画的面貌一样更加多变,更加个性化。60年代,装置艺术更以开放的姿态充分汲取了绘画、设计、商业以及生活垃圾等一切造型手段和语言因素,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这一新现象很快便出现在设计中。

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艺术推动着设计发展,并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设计中“美的尺度”的发展变化与艺术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无论艺术还是设计,它们虽然在分离中各有所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便是通过美的显现,共同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期望。

三、设计因对“美的尺度”的依赖而受到艺术的制约

设计的美存在于功能基础之上,而美总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呈现于审美意象之中的。在能够被人感知到功能之前,设计的形式首先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而人的视觉是有一定的审美期待的,没有美感的东西很难留住人们的视线,难以让人去深入的了解他的功能并购买使用。设计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美的尺度已经是设计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设计能否实现其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好的功能必须依赖于美的形式才更容易被人所认知。

设计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两大需求。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设计的直接对象就是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市场是商品流通的平台,也是消费者获取设计产品的场所,是既抽象又具象的一个庞大系统。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为提高自身的或他人的生存质量、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努力,这些需求正是设计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这些需求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加剧了设计对 “美的尺度”的依赖。艺术作为探索审美规律、实现美的价值的创造活动,比设计更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革并作出相应的改变,对设计有着强大的制约作用。设计将审美因素赋予实用产品中,其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感官的需求。设计产品是设计行为的物化,设计的意义在于使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在设计营销的角度上讲,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只限于受审美评价影响的选择)实际上是他们参与设计的一种途径。设计所遵从的“美的尺度”是否适合消费者的审美标准,也是影响其销售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众的审美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艺术的发展而变化。

当然设计中“美的尺度”不应当是简单的装饰或者说某种外加的孤立的形式成分,而应当是该产品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与内容有机统一的形式构成,这种以形式显现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美国梅格斯在《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一书中说到:“设计中的审美性不是与物理的机能相背离而存在的。真正的设计必须是追求审美性和物理的机能两者的融合,即必须是追求结合机能美的形态。”[3]106由此,“美的尺度”就多了一重任务,充分考虑内在因素并与外在的审美标准相协调,为设计提供最为明晰的目标。这无疑是艺术在对设计提供方向,并制约其发展的轨迹。

设计和艺术在向使用者提供审美经验这一点上取得内在的统一,“美”永远是二者共同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艺术在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设计始终会在艺术的轴线上不断用“美的尺度”来对自身进行衡量。

[1](德)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编辑:张雪梅]

J506

A

1671-4806(2010)04-0111-03

2010-04-25

高纪洋(1979- ),男,山东肥城人,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尺度美的艺术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宇宙的尺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爆笑街头艺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