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及防范

2010-08-15 00:47褚杭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谣言农村

褚杭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及防范

褚杭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谣言问题更为普遍和广泛,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的安定。谣言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依据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谣言产生的机制分析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提出减少诱因、公开信息、畅通正式沟通渠道等措施来制止谣言传播。

农村;谣言;农民;社会心理学

谣言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农村自古就是谣言的发源地和被波及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谣言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危害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也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现代环境下,受通讯方式和大众媒介的影响,农村谣言的产生更为频繁,传播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已经严重危及社会的安定。本文依据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谣言产生的机制分析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提出防范农村谣言的具体措施,旨在为营造农村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借鉴。

一、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谣言产生的机制

谣言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以社会事件发生为诱因,从个体认识出发,受个人动机、兴趣、需要影响,与集群行为和社群心理关联,并与信息传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谣言内容的偶然性中蕴含着社会心理的必然性因素。

1.著名的谣言公式

最早关注谣言问题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1],他们早在1947年就通过对传闻活动观察和搜集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用控制实验的方式对导致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了著名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个谣言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关系,即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或者事件本身并非含糊不清,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同时,他们还分析了谣言讹传的三大机制,即谣言讹传的主要原因和传播机制。一是锐化。传播者对于传递的信息在细节上进行筛选,断章取义,保留重要细节,删去无关紧要的细节,信息也就越来越失真。二是调平。人们总是对那些引人注目的事情感兴趣,在转述过程中,自然加强其主观上的印象以引起受众的注意。三是同化。谣言传播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面接受那些他自认为合理的内容,归纳整理后,使之更符合他的态度和需要。谣言传播过程中以上三大机制并非沿着一条直线依次进行,它们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我国学者蔡静[2]在印度学者巴萨德关于印度地震期间谣言传播的研究报告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安素尼1973年关于心理要素与谣言传播相联系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发展了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谣言公式,添加了心理因素“不安”。基于此,谣言产生的条件应该是三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不安的心理状态和相关程度。这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谣言不可能自发产生,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变化是谣言产生的客观事实基础和基本材料来源,谣言这种意识产物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应。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造成了结果的不稳定状态,正是这种环境变化和结果的不稳定,使人们难以把握和预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不安是谣言传播的心理条件,心理不安容易引起谣言传播。相关程度是个人感觉对某个事件或者这种情况的卷入程度。越是与个人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和问题,越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开始传播。当一些特殊事件或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发生时,就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谣言的直接诱因。如发生天灾、人祸、严重疫情等突发的重大社会事件,往往能对社会整体和群众个体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因而备受人们关注。但人们往往缺少应付突发重大事件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渴望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希望了解事件的起因、真相、趋势、影响等。这种心理的不安状态和对事实真相的期望同时出现,面对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这时就容易滋生各种谣言。

2.谣言的产生与个人心理和行为相关联

个人心理特点和行为是产生谣言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一是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前提。谣言产生和传播与人们的心理需求相关联,兴趣让人们排除不感兴趣或者对自身不重要的信息,但对个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东西容易成为认知刺激的中心,对于个体来说,这会被有意识地夸大。二是谣言来源于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动机。谣言的产生背后有着巨大的心理推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驱动力。依据传播者的主观动机可以划分为带有利益驱动的或有目的性的功利性歪曲和一般没有明确的政治或经济动机等利益驱动的表意性歪曲。前者传播和制造谣言带有特定的目的性和利益导向,后者传播和制造谣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过瘾”[3]。三是个性心理特征和情绪会影响谣言的制造和传播。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人会将恐慌心理、焦虑情绪和心理期待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如果不能理性对待,就会为封建迷信和不负责任的谣言备好温床。在谣言传播的人群中普遍存在非理性状态和盲从心理,失去对人或物的正确判断与理性认识,不能够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如对谣言听信、传播和身体力行,甚至失去理智“随大流”。四是认知者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也会影响谣言产生与传播。人们在文化背景、教育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会因认知内容、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出迥然相异的结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二、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

谣言在农村容易滋生成长,这与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农民群体特性,以及个体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分析农村谣言产生的原因,需要从农村社会生活环境,农民个体、群体心理及群体行为,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

1.急剧变革的农村社会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客观环境和材料来源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变得活跃起来。农村中形成了新的阶层和代表人物,兴起了新的社会民间组织,农村的基层政治制度和民主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使得村民的旧有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生活方式的预期也被现实所打破。农村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容易出现利益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冲突,当人们处在紧张的社会关系和剧变的环境中难以适应时,往往会感到惶惶不安,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4]。这种不安的社会心理容易引起谣言产生和传播,特别容易产生带有攻击性、负面性的谣言。

2.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对谣言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和理性认识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加之精神文化活动缺乏,以舆论为乐的现象极为普遍。在农村人际交往过程中,谣言的制造和接受者会依据自身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个人特质等因素,有选择性地去接受、评价或者继续转述和传播谣言,甚至把自己的兴趣和期望加入谣言中,“添油加醋”使得谣言传播更广、更歪曲、更具有危险性。

3.农民劳动的同质化和乡村社区相对的封闭化,使得内部更容易产生和传播谣言

农民的人际交往相对外界较为封闭,活动圈子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圈子和以地缘、邻缘为基础的亲戚、邻里、朋友圈子。圈子以内看成“圈内人”,此外则被视为“圈外人”。“圈内人”交际频繁,相互熟悉,且从事差别小、同质化农业劳动,因而相互信任程度高。圈子意识形成了农民内外有别的双重道德标准,其典型特点就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以情感取代理性,以价值取向代替事实判断,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这种归属感和群体性容易使得农民在没有确切依据,或没有办法确认、证实谣言信息是否真实时,仅凭借对集体的信任在群体中传播。农村谣言的受众是依靠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来相信谣言的真实性,谣言的可信程度越是来源于身边最熟悉和信赖的人,越是值得去相信和传播。由于周围相信的人多,同时又多次听到不同的人多次提及,那些开始抱有怀疑态度的受众,也可能会把未经证实的谣言当作是真实的,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认同群体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从众效应会继续导致错误的判断和推论,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人和群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和反应。

4.农村正式传播渠道不畅

一般来说,当正式传播渠道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以及通讯等原因,出现信息沟通障碍或者正面消息来源过少及密度和力度不够时,人们就会产生不安和心理压力,进而去寻求新的信息补偿,此时也容易产生谣言。一方面,农村信息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以大众口头传播为主,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失实,而人们的人际范围是建立在熟悉的乡土人情基础之上的,使得农民更容易相信谣言的真实性,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办公地点集中在城镇,难以第一时间了解农村的舆论和谣言,而农村的基层干部由于受自身水平的局限很难及时发现谣言问题并就地灵活处理。

5.农村谣言转述方式更便捷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农村已经由单纯的口头转述转变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三种形态的交叉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受影响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现代环境下,灵活无序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普及和使用,也拉近了世界之间、城乡之间、人际之间的距离,信息触手可及。这些媒介的广泛采用使得谣言可以更加自由发布和传播,从而造成了网络谣言大肆泛滥的局面。如四川柑桔蛆虫事件在网上传开后,严重影响了江西、浙江的柑桔销售,导致大量成熟的柑桔在枝头白白烂掉。

三、防范农村谣言产生的具体措施

1.减少谣言产生的诱因

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方面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短城乡发展差距,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注意预防、减轻和消除农村社会的一些对立面和冲突,把农村激化社会矛盾的根源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增强公民之间、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减少对立和隔阂,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

2.公开信息

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期待真相的心理,是控制与消除传言的一个有效做法[5]。谣言产生时特别需要政府及其他权威机构及时介入,越早越好,严密控制事态的发展,及时公开信息。乡镇政府可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及农村基层干部公开信息。注意公开信息的事实和依据必须充分和明确,语言也需要考虑到农民的可接受性和理解性,同时注意正面信息传播的密度和力度,以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心,及时消除谣言的不良影响。

3.畅通正式沟通渠道

公民有言论自由,公众舆论只能引导而不能去堵塞。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沟通机制中是关键媒介,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和信息在基层向下传达和执行以及基层民情向上传送,传达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基层干部的职业素养和执行能力。因此,应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能够通过灵活规范的处理,将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畅通言路起到更好的上传下达、实现政令统一的作用,及时消除和控制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4.提倡理性思维

通过教育和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复杂事件和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学会用理性和科学的思维去分析谣言,并对谣言和传闻持谨慎态度。

此外,大众媒体肩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化公众、监督社会等社会责任,但个别媒体和记者却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危机预测意识,为吸引读者的眼球,对于特殊社会事件和问题,没有经过实际的调研,也不经法定程序征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就公开发布重大事件,加上报道内容失真,再经炒作,就容易在社会上引起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谣言产生和传播[6]。同时,公安和电信等职能部门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对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信息内容进行审查,严厉打击网络、手机短信制造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

[1]奥尔波特,波斯特曼.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鹏,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0.

[2] 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1-25.

[3] 周晓虹.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6):43-54.

[4] 白向忠.谣言产生的社会因素及防范措施[J].青年记者,2008(17):13.

[5] 陈立丹.如何引导恐慌的舆论走向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4):33-34.

[6] 景军.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根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J].社会科学,2006(8):5-16.

[责任编辑:彭干梓]

Cause and Prevention of Rumors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CHU Ha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occurrence of rumors in rural areas is quite common and has greatly endangered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the society. The occurrence of rumors has a complex social psychological reas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ause of rumors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taken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rumors, such as eliminating the incentive of rumors, publishing the information, and smoothening the communicative channels.

Rural areas; Rumors; Farmers; Social psychology

C912.82

A

1671-4326(2010)04-0077-03

2010-05-19

褚 杭(1982—),男,湖北黄冈人,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谣言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后真相”时代,对谣言说不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谣言π=4!
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