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 00:50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人文素质

石 磊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养成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什么是养成教育,学界见仁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姬晨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①姬晨:《论高校公寓建设在养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载于《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戴王义、严松认为“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②戴王义,严松:《论高校素质教育的养成教育》,载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4月,第八卷第2期。有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给过“养成教育”最浅显易懂的解释,当记者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的答案是幼儿园,是幼儿园教会我们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③王兴忠:《教育与习惯》,载于《健康生活》,2006年6月。分析多种关于养成教育的定义及解释,笔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一种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优良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一、高职院校推进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融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成为自学、自律、自立、自强的新时期大学生。现阶段在高职院校推进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进学生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投身其中,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是能够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的殷切希望。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礼仪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锻造和提高,都需要学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养成教育,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推进学生养成教育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教育工作,而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指向的教育,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必须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来体现或外化,否则就会内外失修、知行分离。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顺利推进和全面深化,使学生内外兼修、知行并进,就必须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推进和深化。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也从反面彰显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三)推进学生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源质量受限,人才培养专业指向性较强而导致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推进,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了很多困惑,是非美丑观念发生错位,诚信意识出现了偏差。因此,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既是拓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履行高职院校教育职能和社会责任的举措。

二、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知行分离”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整个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加强德育工作、推进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在“知”的层面,人们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偏差影响养成教育的推进

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中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以后,随着《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当前,这一目标在我国高职教育界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并且影响日益广泛。笔者认为,这份文件是为了强调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个性,而略去了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共性要求所提出来的。此界定的目的诚如该文件所述,是为了“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扭转一些学校盲目攀高升格倾向。”但有相当多的高职师生在解读和贯彻文件精神时,将此人才培养目标等同于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将理解重点落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而忽视了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也应达到大学生群体应有的共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所有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忽略共性要求而片面理解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必将导致高职院校弱化德育和美育,一些人文课教师和教辅人员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养成教育常常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行”的层面,校方在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人文素质上力度不够、时代感不强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全国高校巡回举办两千多场人文讲座,受到了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事实证明,大学生包括高职生对高质量的人文教育活动是很乐于接受的,但类似的高质量人文教育活动在高职院校推行得较少。高职院校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缺乏全面发展观点,强调以掌握技能为主,以解决学生就业为重,忽视对人文教育的投入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养成教育的推进和深化常常让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高职院校一般也会开展一些人文活动,但总的来说数量较少,且多数情况下形式单一陈旧,力度不大,缺乏时代感。高职生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不良状态均影响到整个学校养成教育的深化和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营造。如果没有富有时代感,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承载养成教育,很难使高职生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

(三)师生在推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均存在着知行分离问题

各级各类文件的制定、政策的颁布大都将“德”放在“能”前面加以要求。许多教师也会在授课中要求学生做到德才兼备。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对象进行考核和评价时,认识与实践是相分离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与教育者会不自觉地偏重于“能”,评价标准也会随之向“能”的方面倾斜。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接受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够对道德、素质、情操、理想等概念以及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但许多学生对道德和素质重要性的认同尚未内化,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因此,学生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道德行为及素质表现令人忧虑。

三、加强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方法探析

中央16号文件指出,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首先定位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共性目标,即首先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高职院校要从大学生共性要求入手推进高职院校养成教育。

(一)确立目标、转换意识,强化正面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践行养成教育。对于旨在培养技能型学生的高职院校来说,一定要深刻认识“厚德载物”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要由衷地认识到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好的德性才能将所掌握的技能真正为社会所用,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素养。只有老师充分认识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切实引导学生重视养成教育,才能真正营造出有利于推进养成教育的氛围。

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学校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德育和养成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已成为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准备了丰厚资源,高职院校应在此基础上不断革新、创造,发挥人文素质课的最大效能,特别是利用人文基础课将德育内容贯彻渗透,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推行学生“自为”教育

养成教育是通过培养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外化成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关于“行”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内化的教育。养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因人施教、循序渐进,重在坚持。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并跟踪动态,给予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出好的习惯。在循序渐进推进养成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还可利用校纪校规等制度,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言传身教、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应该是所有在校教职工都参与其中的一项工程。尤其是专业教师,他们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自全国高校推行辅导员管理至今,高校学生管理逐渐形成辅导员管生活和德育、任课教师管专业学习的分块管理模式,这使部分专业教师淡化了自己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校园里,不论是讲台上的教师还是后勤职工,都是学生眼里的“老师”,他们的言行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发生影响,每一位授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都应注重日常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姬晨.论高校公寓建设在养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2]戴王义,严松.论高校素质教育的养成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8(2).

[3]王兴忠.教育与习惯[J].健康生活,2006,(6).

[4]张向.基于高职生养成教育与提高就业力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胡江.养成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5).

[6]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3).

[7]柳桢,赵国华.浅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8]赵新华.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析[J].高教论坛,2007,(3).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人文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