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

2010-08-15 00:51:36谭波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20期
关键词:外因生理学矛盾

谭波涛

(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生理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

谭波涛

(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生理学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将哲学观点渗透到生理学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

生理学教学;哲学思考;辩证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1]。生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机体活动规律的具体学科,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将哲学观点渗透到生理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生理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乃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坚持实践,又要坚持理论学习,要把2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理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足够的实验开出率,用理论指导实验,并在实验中验证、补充和完善理论。

认识论还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回顾血液循环的发现史,从中可以感悟到认识发展的规律。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Harvey)在西班牙人塞尔维特(Servetus)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动物活体解剖实验方法,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他纠正了古罗马盖伦(Galen)关于血液循环研究的谬误,提出了自己的血液循环新理论:血液在动物体内不断循环运动,即从心脏流入动脉,再经静脉流回心脏。血液不是由肝脏利用食物不断合成,而后沿静脉血管流向全身而消失的。推动血液循环是心脏运动的惟一目的。为了使这一理论能够成立,哈维还大胆提出了“血管交织网”的假说。之后,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lpighi)利用显微镜发现了连接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哈维的假说得到证实。“血管交织网”假说的提出,表明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实践的发展阶段,预见未来。

2 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双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因)无疑是正确的,但学生“演戏”,并不能忽视教师的“导演”作用。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外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某些生理功能,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关键在于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内因),同时也取决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外因)。

3 生理学教学中体现出的矛盾原理

3.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这种辩证统一性具体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共性存在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个性总是同普遍性、共性相联结的。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2]。

如可兴奋组织兴奋时的外部表现不同,有神经传导、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但它们共同的、最先发生的变化都是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而兴奋时的外部表现都是由动作电位进一步触发引起的。由此可见,研究兴奋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外部表现上,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需要研究包括动作电位在内的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再如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2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者不同的作用是因为它们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不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不同。2者对心脏均有正性作用,并能收缩阻力血管,但前者舒张骨骼肌血管,对心脏作用强,临床上常用作强心药;后者升压作用突出,临床上常用作收缩血管的升压药。

3.2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中各种矛盾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对事物的发展起主要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也产生作用,不可忽视。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为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正确处理了各种矛盾的关系,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生理学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大纲,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即突出重点,照顾一般,有主有次,主次结合。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心血管反射是重点,而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应重点把握全身性体液调节以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心钠素对心血管的作用。但局部体液调节对心血管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在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中,局部体液调节(如腺苷)的作用最为重要。这说明,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是固定的,条件的变化也会促使主次矛盾之间相互转化。

3.3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性质。2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无独必有对”,“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如进入胃内的食物促进胃排空,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延缓胃排空。正是这2种情形的存在及此消彼长,才有了间断性的胃排空,从而较好地适应了十二指肠内消化、吸收的速度,也防止了酸性食糜对十二指肠的损伤。

在生理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机体与环境、兴奋与抑制、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收缩压与舒张压、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等。

4 从量变到质变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观点闪烁着朴素的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3]。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和场所的变化,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例如,任何刺激只要能使膜从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便能触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

5 辩证的否定观

黑格尔认为,矛盾运动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否定中有肯定,是“扬弃”[4]。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因革”关系的讨论,包含着辩证否定的思想。因,即因循、继承;革,即变革、更新。扬雄说:“知因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不知因,物失其均。”

辩证的否定是客观的自我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对血脉系的描述到哈维彻底摆脱盖伦医学体系的束缚,出版其巨著《心与血的运动》,有关血液循环的理论不断得到保留、纠正和完善。血液循环理论在哈维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深化,如丹麦的克罗赫(Krogh)通过动物实验揭示了毛细血管控制血流的机制。再有,对神经递质的认识过程,即从单一递质到递质共存,从递质到调质,从递质的顺向传递到逆向传递,从传统递质到非传统递质,无一不是对这一哲学原理的印证。

6 一分为二的观点

主张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并不是要摒弃或忽视“合二为一”的观点。矛盾理论要求观察问题要一分为二,但矛盾理论同时也要求合二为一[5]。黑格尔指出:“不能把对立面结合起来,不能达到统一,那就是空洞的辩证法”[6]。如在生理学教学中,应将具有直观、生动特点的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和传统的板书以及教具有机结合,互为辅助、互为补充。再如,胃酸、胃蛋白酶在食物的消化中有重要作用,但它们是“双刃剑”,当胃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削弱时,它们就是“攻击因素”,可引起消化性溃疡。这是用“两点论”、“两分法”看问题的实例。

7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这些观点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生理学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生理学与前期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既有联系又相互影响,它还是后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应使学生认识到生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

生理学的研究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和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发展。前者强调树立整体观,重视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后者乃是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现象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生理学还不断发展出分支学科,如运动生理学、劳动生理学、航空航天生理学等。此外,生理学的不断发展,对教学也是一种启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应增强情报意识,密切关注生理学发展动态,养成主动地、自觉地更新知识的习惯。

总之,将哲学原理运用于生理学教学实践,能够使教学思路更清晰,育人目标更明确。教师要善于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领会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给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王翠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袁先莉.试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J].天府新论,2000,1:45~47.

[5]马中柱.“矛盾辩证法”辨析[J].学术研究,2007,3:5~8.

[6]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G420

B

1671-1246(2010)20-0071-02

猜你喜欢
外因生理学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8:29:46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