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萍
(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甘肃 张掖 734000)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应 萍
(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甘肃 张掖 734000)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诊断学教研室对课程的师资、内容、教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目的是使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还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西部城乡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校是西部地区的一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面向西部农村、社区等医疗机构,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技能型医药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还应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诊断学教研室对课程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探索出了一套诊断学教学与实践的方法。
在诊断学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2个方面:(1)教育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2)始终教育学生在医疗过程中要以人为本[1],病人是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医生是客体。病人除了具备生物学价值外,还具有作为人类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学和与此相关的环境学意义,病人所提供的病患体验还蕴含着人文科学(包括病患个体文化、行为、心理、地理、环境等)的意义。医生不能机械地将一个社会人与其所患疾病分裂开,不能以纯粹的、独立的视角去理解疾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师。因此,创建一支高素质、倾心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教学改革以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于2002年对我校师资情况及青年临床教师的临床基本功进行了摸底考核,结果显示:(1)师资人员结构极不合理,作为临床教学核心的讲师和助教严重匮乏;(2)青年教师在诊断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青年教师的临床基本功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师资力量和教师基本功的薄弱必然影响教学质量。调查结果提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青年师资的培养。为此我们逐步建立了如下制度。
实现教学文件档案化,教学管理程序化。修订了教学大纲、实习指导,实施规范化试卷、考试成绩分析。进一步规范了课堂教案设计,要求教师精通教学内容,了解课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并在开课前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备课,参加讲课比赛及技能比赛,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熟悉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钻研教学规律,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参加教改课题申报。
“A”由有丰富教学经验,倾心于教育事业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主要任务是“传、帮、带”即做好师资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工作。“B”由热爱教学并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钻研精神的经选拔的优秀讲师或(和)主治医师组成,他们是教学的骨干队伍。“C”为青年代教教师,是培养对象,优秀者可进入“B”层,通过此方法形成竞争上岗、积极向上的好风气。
我们于2003年起开始施行代教教师岗前培训及考核制度。在代教教师上课前一周,先对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强化培训至合格。对第一次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导师,并实施“试讲制”,对讲授质量较差者限定时间使其作进一步准备后再次试讲,如还不合格,则取消其授课资格。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3],可以将案例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面授与床边带教、模拟教具与多媒体技术、培训与考核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运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标准化模拟病人,以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临床岗位标准和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建立校院共同评价制度,强调诊断学课程的实践性,在考试中增加对基本技能的考核(体格检查的实践考核),总成绩中理论考核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各占50.0%。
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适合我校的诊断学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路子,推行了“三贴近、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60.5%。“三贴近”即课程设置与当前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相贴近、教学内容与基层临床岗位要求相贴近、实践教学与基层临床技能相贴近;“三结合”即教学与临床岗位需求相结合、教学与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等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综合实践3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1)课前见习:安排在第1学年寒暑假期进行,完成为期2周的医疗社会实践,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2)课间实训:在第2学年开设诊断学课程期间,教师可通过讲解—示教—辅导—回示—总结5个步骤,学生通过训练—纠错—再训练—考核—竞赛5个环节,在校内模拟实训室逐项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另外,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到医院见习。(3)实习前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在学生实习前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并进行考核。(4)临床实习:第3学年学生在附属或实习医院代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为期10个月的临床实习,集中训练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体格检查”是诊断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师承关系的影响、文字表达的困难、缺乏系统严格的训练等多种原因,不同医学院校、医院、医生的查体手法差别很大。而查体方法主要放在诊断学中讲授,但诊断学仅基于教学中讲授的系统性,而与临床应用之间缺乏衔接,也无明确的临床常规查体细则可资参考。学校依据《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协作组关于体格检查手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卫生部诊断学教学协作组关于系统体格检查纲要》编写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检体诊断学实训指导及考核标准》,该教材的特点是:(1)强调了实用性,突出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查体内容;(2)提出了适用于临床的查体顺序;(3)统一规范了查体手法,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4)制订了考核标准及评分方法。
通过诊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组建了一支热心于教书育人、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教学、临床、科研水平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每一个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高年资教师是教学专家、教学骨干和教学改革的先锋,中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诊断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教师共发表教学论文20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8篇,省级刊物发表12篇,内容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改革、教学评估、考试研究等多方面。学校诊断学的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009年教育部在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时认为:通过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测试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较强,测试合格率达到100%,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我校教育科研部门通过不定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诊断学课程的总评优良者占90.0%,其中对讲授内容评价优良者占87.5%,对实训课评价优良者占92.3%。通过反馈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也给予了较高评价。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大大促进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何志成,郑南培.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医学行为的人文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67~68.
[2]刘红宁,左铮云,吴晓明,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观念贵在践行[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5~29.
[3]樊洁,贾建国,李大蓉.加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1):3352~3355.
G420
A
1671-1246(2010)20-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