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林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浅议
何瑞林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情感挫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文化与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表现。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往往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完美,对上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期望。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会发现大学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便产生失望感,甚至是自卑感,更有甚者还会自暴自弃。这使得这些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情绪低落,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由于高考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只忙于复习考试,使得他们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相对缺乏社交经验。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必须经历重新结识新人,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大学新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得多。特别是在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不愿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因自负不屑交往,因恐惧不敢交往者大有人在。因此不少大学新生与他人沟通困难,从而感到生活沉闷,被孤独所困扰,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状况。
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习尖子,经常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夸奖、得到同学的羡慕,因而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汇聚,不少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心理落差就越大,因而造成一些学生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学讨论式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中学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这就使得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学生们住宿舍吃食堂,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处理,这对那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而言是个挑战。从生活习惯看,气候与环境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作息和卫生习惯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的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因此形成心理阴影。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甚至会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气质和性格作为个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带有明显的生物遗传特征。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学生热情奔放,多血质的学生开朗活泼,这2种气质的人都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而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则相对含蓄、沉静,不善于与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速度也会慢一些。同时一个人的性格更多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性格上来说,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要比内向型性格的学生适应新环境更快一些,而适应的效果也好一些,心理问题也少一些。
升学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因素之一,因为环境的改变往往伴随着学生能否适应的问题。从高中升入大学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由于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进入新学校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并为此做好恰当的应对措施,因此就用旧眼光来衡量和评判新环境中的人和事。比如:过去的同学亲切、现在的同学形同路人;过去过多地依赖于教师帮助自己、现在的教师更多要求学生自立等,造成不少学生感到异常孤独,想家和以前的朋友。
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就应珍视这份纯洁的感情,但不能任其发展,而应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但一些因恋爱受挫而形成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对此不能正确认识,当恋爱受挫时,有的大学生一蹶不振,有的大学生会迁怒于对方,严重的甚至会伤害对方,从而酿成人生惨剧。
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来自父母离异或严重不和睦家庭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父母亲的不良人格特质、严重压抑的环境、经济状况长期严重困难等都会使大学生心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甚至个性产生恶性影响。他们会以仇恨、多疑、逃避、攻击、不合作等行为方式对待周围的一切,结果会造成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影响其心理健康。另外有不少父母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提前灌输给子女,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社会环境因素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国社会的变革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大学生因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会出现困惑、迷惘、不安、紧张等心理问题。从学校小环境来说,校园文化及传播媒介、校园人际关系、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的评定、生活条件、就业状况等,无一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高校学生工作实践证明,如果有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并因此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如斗殴、自杀等,则不但断送了学生个人的前途,而且会给学生家庭及所在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因其鲜明的规范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而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积极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板报、网络等,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面向全校大学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科学规划心理咨询内容,正确选择心理咨询的方式。实践证明,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要特别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咨询、干预和治疗工作。
从实践来看,必须特别重视和做好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特殊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或孤儿学生、生病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学生、恋爱学生等。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心理疏导、心理关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抗挫折能力。院系党政领导、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学生专兼职政工干部、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问题;对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报告二级学院和学工部(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并积极配合、讲究技巧做好周围学生工作,为其缓解心理症状创造良好的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教师的努力外,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也很重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的组建,是促进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因此,学校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的各种自助和互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社团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都要给予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全体学生专兼职政工干部、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思想政治教师是骨干力量。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以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赵琼.我的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G455
A
1671-1246(2010)20-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