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波,张艳清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1300)
将德育根植于生命关怀的沃土
邵立波,张艳清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1300)
德育;生命教育;人文精神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包括3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认识和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二是实践层面——个体除了具有维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知识、能力外,还要能够去践行这些知识,不轻视、不践踏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不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情感层面——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能够不断自我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其生存技能,提升其生命质量。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它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肯定、珍惜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问题,涵盖生死观教育、认识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从人本位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随着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实践的逐渐推广,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并把其纳入到了大学生德育范畴当中。
首都医科大学是一所医学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卫生人才为目的。新时期,为了满足特殊职业的需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生的德育培养中增加了人文关爱、生命关怀的内容,凸显了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中,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他们的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转变,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和一些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孳生。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道德目标和精神信仰,引导他们以人文价值来引导人的行为、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润泽人的心灵境界,并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生命作为其人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让他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既具有理性又具有人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生命在医学中失落,这是现代医学的一大不良倾向。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对科学过程的探究,强调对科学技术的教授,却轻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学科知识的补充。这导致学生形成了科学技术至上的观念,认为科学技术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因而学生只重视专业方面的学习,却越来越轻视、漠视生命。医学教育必须把关爱生命置于首位,学生不仅要接受生命科学的生理知识的教育,还要接受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拓展生命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引导科学发展和技术理性地生长,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走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道路,将以人为本贯穿于生命道德教育的始终。要让大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帮助他们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生命和谐意识,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以《首都医科大学德育工作实施纲要》和《首都医科大学德育实施细则》为指导,针对学生德育教育中人文关爱、生命关怀教育的不足,我们围绕生命教育主题,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要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必须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医学课程体系复杂,生命教育与其他课程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所以,我们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关注和参与生命教育,以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一是结合授课内容,要求教师在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多联系实际事例、亲身体会或经验,融入更多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实施生命教育;二是发挥伦理学课程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加强学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的同时,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三是重视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课程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基础认知作用。人体解剖学、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则是生命认知教育的基础,临床专业课程则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方法。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不但对生命的结构、生理获得了科学的认识,还切身感受了生命、理解了生命、欣赏了生命,关注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便会逐步形成。
医务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良好的生命伦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优秀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生命的爱护与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既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生命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无法保证学生自身健康地成长,甚至会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把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纳入生命教育范畴,借助多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合力,有助于引导、启迪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透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挫折,理解、正视死亡,认识完整的、全面的“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推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渗透生命伦理、心理学等学科的教育,是培养有仁爱之心、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
以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贯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为目的,从2006年起,卫生管理学院与研究生院联手打造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科学与人文系列讲座,每年邀请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用他们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来展现新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文化的最新动向。学生获得了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熏陶,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为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在日益加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忽视人和将人物化、工具化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举办了“心灵-大脑-计算机与认知科学”、“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及其影响”、“现代科技与人性”、“卫生法中的热点问题——从案例的角度”、“西方科学技术本土化的历程及其启示——中日两国的联系与比较”等讲座。通过讲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背后,人性的迅速缺失和人情的日益淡薄,使其认识到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人性的关爱和光辉充盈世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围绕如何构建生命医学,医学中应怎样体现人文关怀,我们举办了“医学人文:历史、问题与挑战”、“‘和’与管理艺术”、“卫生服务新形势与新思考”、“从疾病保障到健康保障”等讲座。通过讲座,学生不仅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深刻思考,而且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加深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人文关怀的理解,我们举办了“济世救人,中国文人的不了情——兼论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儒释道三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奥运与北京城市文化”、“从神农到李时珍——中医学术发展品读”等讲座。通过讲座,学生坚定了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人本主义精神,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做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信念。
网络是个虚拟的人际交流平台。由于不受时间、空间、身份、职位、年龄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又因为网络的信息传递是实时、双向或多向的,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此我们在校园网上搭建了生命教育的平台,在网上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宣传、讨论。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生命德育教育,不仅要培养他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好、怎样做才更好。在这方面,我们有针对性地请了王忠诚、张金哲、胡亚美、翁心植等德高望重的医学前辈、名家到校做报告。
依托我校丰富的医德教育资源,按照学校党委的正确部署,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富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生命德育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校的毕业生一直以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中有多人获得“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十大白衣天使”等殊荣。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反思我们的生命德育教育,目前还存在如下不足。
(1)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德育教育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到位。对此,学校一方面要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加强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作用。
(2)学生生命德育教育效果测评指标有待科学化。开展生命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价值、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现天人物我共融共存的和谐关系,而这个目的中的许多要素都是内隐的、不能测评的,而且它整合了人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反映的是整体状态,特别是良好效果的固化,只能通过学生的医疗实践体现出来。所以,生命德育教育效果的测评指标应该侧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表现,不能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
(3)生命德育教育不应该仅局限在校园内,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应强调生命德育,营造有利于进行生命德育教育的社会环境。目前大学生的生命德育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在“孤军奋战”,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而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优化舆论环境,用正确的生命德育教育舆论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以希望和力量。要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的支持,扩大和完善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增强高校生命德育教育工作的物质依托。
(4)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机会还不多。应根据大学生渴望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及课外活动来渗透生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如利用母亲节,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善待个人生命,既是个人的权利又是个人应尽的义务。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可以让学生参观丧葬礼仪,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医院重危病房等,对临终老人或病人进行悉心照顾,开展临终关怀活动,促使学生反思人生价值,从而正视死亡,珍爱生命。而在这方面,学校的支持和引导还远远不够。
G40-30
A
1671-1246(2010)20-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