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炼,贺启荣,梁建平,谢伟星,韦可聪,朱云中,周 庆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从教学评估中反思外科临床见习工作现状
张高炼,贺启荣,梁建平,谢伟星,韦可聪,朱云中,周 庆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和教育部所代表的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的评估,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一种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外科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的第一步,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关键阶段,学校应重视学生的见习课,扎扎实实抓好见习带教工作,以免见习成为虚设,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教学评估;反思;外科临床见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新形势下国家依法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健康协调发展,对加大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外科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的第一步,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关键阶段,是一个医师打好外科基础的重要时期。外科临床见习阶段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与外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外科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质量,是外科临床见习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风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之一,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迎评创优的重要内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优良的学风来自于优良的教风,优良的教风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优良学风的酿造者。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广义上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能力,在狭义上通常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技能和效果。当前,教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教学水平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加强教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学校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素质教育应从点滴讲起,教师要从仪表、举止、坐姿、语调等方面教育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在临床查房时,不知开门请老主任、教师先进,而是自己先迈入病房;对教师讲话没有学生的样子,反而是教师客客气气地讲,学生心不在焉、懒懒散散地听;在病例讨论时,老教授们都认真地、一遍遍地看X片、看病历、查体,学生却好像此事与己无关,不知错过了多好的经验课,而这些知识书本上是没有的。带教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不要嫌麻烦,应从小事做起,身教重于言教,要教学生懂得尊师爱教,先做人后做事。
面对国内外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学校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生存发展的能力。迎接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讲好课。授课不只是课堂上讲大课,还包括实验课、技能课、见习课和实习教学活动等。
学校要求教师要按照备课“四备”(备教学对象、教学大纲、教材、媒体)的标准进行备课。
2.1.1 写好教案 按不同的教学对象找教学大纲,准备教材、参考书和媒体设计。教案既要体现教学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及其科学性,又要体现基本教学方法、具体方案。每学年的教案必须是新写的,不能把陈年老教案从书架上取下来拍拍灰又只字不改地拿上讲台。
2.1.2 教案写好后要送教研室主任进行审查并签字
2.1.3 每位教师的教案要复印后放教研室存档备查
2.1.4 制作出合格的现代媒体课件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图文并茂。背景与字幕反差要大,字的颜色一般不超过3种;除标题和必要的提示性文字外,字幕不能太多;图表声音要清晰可辨,简明扼要。
2.1.5 组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由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主持,在授课前1个月左右进行。集体备课的时间一般每位教师30~40分钟,每次可安排1~4位主讲教师,其他教师人数不限。在示范教室或小教室,主持者请每位主讲教师展示他们的教材、教案及媒体,讲解如何讲好本次课;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主持者综合大家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建议主讲教师进行必要的修改。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做记录。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授课教师素质要高,为人师表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举动、言行都要规范,例如关闭手机、讲普通话、用医学术语和尊重学生等。
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势,已经预示了其在今后医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多媒体教学仅用于大课堂教学中,很少用于外科临床见习带教,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医院要进一步加大投资,提倡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对典型病例、少见病例进行原始积累(可以以专业为单位),并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我科部分教师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DV积累资料,并将其用于临床带教中,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临床教师要深入实际,选好典型病例,见习时带学生查看患者,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打开学生思路,结合患者实际,抓住要点穿插临床病历进行讲解。如见到一个颅内高压的患者,可以提出颅内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可找出一些典型的体征讲解给学生,如偏瘫的肢体,既可讲解偏瘫的检查方法,又可以说明肌力的分度。由学生酝酿,分别发言,互相补充,最后结合本例患者的各项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影像资料(CT)得出诊断结果,作小结性讲解。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法使人感到紧张、逼迫自己去思考。这样,学生精神集中了,思维更活跃了,记忆也深刻了,也避免了以往任课教师唱独角戏,弄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是昏昏欲睡的现象。
临床思维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征象和各项检查指标,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经过大脑的整合加工而得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学生,而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见习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临床思维领域尚是一片空白,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临床见习带教必须更加强调正确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细致地观察病情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首先要选择好有重要症状和异常体征的典型患者,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采取临床病例讨论的带教形式,充分发挥带教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询问、多动手、多思考。
目前医疗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患者就医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临床治疗活动和临床教学的影响明显增加。以往那种在其他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沟通病史、体格检查和一些临床操作,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或不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等状况均有可能会遭到拒绝甚至引起医患矛盾或纠纷,这必须引起有关行政部门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要在充分保证患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正常医疗行为和临床教学的进行。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使得医疗与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愿意作为教学病例的患者越来越少,有的患者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有的患者甚至拒绝接受学生检查,还有患者见到有带教教师带学生来查房就立即躲避。所以选择教学病例的难度加大,有时学生就只能看教学碟片,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了见习教学质量。
因此在保证患者有关权益的前提下,要在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带教医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争取使患者配合见习。比如,在收治患者之初,与患者及时进行沟通,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对配合教学示教的患者在收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和鼓励患者加入配合教学的行列[3]。在征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理解和同意的前提下来开展教学。摒弃那种“见病不见人”的纯粹把患者当实验对象的恶劣行为;抵御那种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的不良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医德医风。
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维护正常见习秩序,保障见习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纪律方面重点强调见习医生要文明礼貌,准时进入病房,无特殊情况不请假、不早退、不大声喧闹,检查患者尤其女患者时要有伴同行,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准嘻嘻哈哈。
教师在见习结束前应询问学生在见习时有什么疑问、是否有收获等。教师再结合见习的情况,提出见习时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加深记忆。见习结束后,教师结合见习内容,提出一个临床实际问题,考核学生见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见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临床见习方法的改进。
总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和改革见习教学方法,以便提高临床见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毕业实习遵守基础。
[1]陈宪永,刘君华.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5,7(7):93~95.
[2]潘征,夏何玲.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体会[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11):97~98.
[3]聂正怀,孙泽庭.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56~57.
G424.4
B
1671-1246(2010)20-0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