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当教育行为探析

2010-08-15 00:51王革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8期
关键词:专业化心理健康心理

王革玲

(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柳州 545003)

教师不当教育行为探析

王革玲

(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柳州 545003)

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往往是由于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由教师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普遍较弱,若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则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当,比如语言暴力、体罚或变相体罚、歧视、冷漠等,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小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害怕教师,或者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等,最终演变为师源性心理问题。

1 导致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原因

1.1 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

“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教育观念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必然会对中小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代替帮助与引导。很多教师认为,严厉批评和惩罚是为了让中小学生对所犯的错误有更深刻的印象,这样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教师严厉批评和惩罚中小学生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其结果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中小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教师教育中的专断行为会使中小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使中小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并且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长期采用以严厉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就会使中小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退缩、不合群、孤僻,甚至敌对,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同时还会造成中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感到学习是痛苦的事情。

中职教育阶段仍然是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还是他评,主要是通过教师、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对自我的看法。教师以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给中小学生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也消极地看待自己,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应以赏识和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要让中小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和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1.2 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我国只注重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2.1 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中小学生。如教师要求中小学生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中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稳定性是随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而逐步增强的。7~10岁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为30分钟。许多教师还会从成人的角度主观地推测中小学生的行为动机,把自己的想法当作中小学生的想法,并且不容中小学生为自己辩护。实际上,在很多场合,中小学生与成人的想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主观地推测中小学生的动机难免会委屈和冤枉某些中小学生。中小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性成熟,他们在外表越来越接近成人的同时,心理上也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以成人的标准评价他们。如果教师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往往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1.2.2 缺乏心理卫生知识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模糊,对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难以鉴别,常常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比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写字太慢、作业拖拖拉拉大多是由于其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属于心理障碍,而大部分教师认为是中小学生太懒惰的缘故。对于中小学生厌学这样的心理问题,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是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是思想问题,结果不厌其烦地对厌学的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论证他们思想上的错误,并对中小学生的所谓错误思想进行分析与批判,责令改正。对于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是其性格内向。对于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很多教师会认定他们的道德品行太差。由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中小学生的品行问题,而忽视了其焦虑、孤独、沮丧、抑郁等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忽视了其表现出来的自卑、敏感、依赖等异常的人格。这样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恰当的疏解,从而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1.3 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

近几年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教师群体中有相当高比例的人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比一般人群高。造成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一是教师存在着较多的角色冲突。当前社会把教师宣传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成为下一代的榜样与楷模,而无法接受教师作为“凡人”的一些表现,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既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又要作为管理者、引导者,还要作为中小学生的贴心人,充当在校中小学生的监护人,多重角色的存在,致使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产生心理问题。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在横向对比中偏低。这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教师的工作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在职务升迁、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机会较少,这些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心理状态。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由于学校仍保留着传统的管理体制模式,官僚主义严重,许多领导只对上级负责而很少对下级负责,在处理与教师利益有关的事情时往往有失公平与公正,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挫折感。当然,也有一些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个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人格异常,自身修养低,不注重学习提高等。教师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和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都会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教师自身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教师不当教育行为会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比如,教师情绪烦躁、教育行为粗暴就会使中小学生惶惑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产生过度焦虑、压抑心理或者抗拒、逆反心理,并很容易导致中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进取心,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

2 减少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对策

2.1 开展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要避免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当务之急是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学校一般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放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和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而忽略了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概念与理论。包括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等理论知识。二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小学生各种认知能力和良好人格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中小学生在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等。三是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包括教师应如何完善自我,应如何缓解职业压力,应如何处理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四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到学科教学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反馈的心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心理诱导等。

2.2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是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比较抽象、简单,或以成绩论优劣,或以功绩评好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制订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应实行多元化。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主要是领导和同事,甚至连中小学生都排除在外,这样做是相当不恰当的。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中小学生,并且其工作的影响波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的评价主体一定要包括中小学生、家长,甚至社区等。在评价内容上应该多方面结合。除传统的教学态度、教学成绩、班主任工作之外,还可以包括社会活动情况,自身的形象和素养,与中小学生、家长、同事的关系等。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人格力量的影响与传播,因此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应具体化与抽象化相结合,避免走极端。既不能全凭领导的个人印象来判定教师好坏,也不能对教师的所有行为实行量化;既要有客观标准,也要把教师放在某一环境中对其进行定性评判。在评价形式上应该坚持多样性。除了各项成绩的统计指标外,还应该采取听课、中小学生访谈、教师自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当然,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教师的个性差异,具有不同教学风格和方法的教师应该得到鼓励。鼓励教师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创建学校的教学特色。总之,只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才能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2.3 学校内部管理要引进竞争机制

要减少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归根结底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呢?根据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看,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同样,只有在学校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形成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进取心,调动教师调整自我、自觉规范自身教育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竞争机制只是一个抽象的、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整合。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公平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竞争体系、培训体系等来支撑。所以,要使教师之间的竞争转化为教师发展的动力,就要保证做到公正、公平。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具有个体特性的,而每名教师的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应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能力的教师进行级别与层次的划分,区别对待,避免公平标准过于简单。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比赛、定期听课评审等形式来展开教师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而激励是竞争的推进器。激励其实就是利益,凡是有竞争力的教师都应该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利益不应单单是物质的,还应该包括精神上的以及各种发展机会。评价是竞争的依据。学校只有不断地完善各项评价制度,才能对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做出公正的评判,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使竞争机制真正起到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作用。

2.4 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社会要求教师不仅是有知识的人,还要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应该是学科的专家,还应该是教育的专家。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化就是要实现教师现代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既要有科学的理念支撑,也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教师职业准入、从业管理、专业发展、教育机构认证、教师资质认证等各方面。我国教师专业化尚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问题,相关制度的建设问题,教育投入和教育机构的建设问题。只有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和规范,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卢家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31.

G40-03

A

1671-1246(2010)08-0042-03

猜你喜欢
专业化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心理感受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