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以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教学质量
刘红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精品课程建设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契机。在中药鉴定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等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1,2]。我校开设的中药鉴定学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教研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相关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更新教学理念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医药生产实践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建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核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首先,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应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如我教研室石俊英教授研究的“中药凝胶电泳鉴别法”,编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实验》。最后,应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特点及社会需求,对生产中重点药材进行增补,尤其强调掌握中药品种和质量鉴定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如针对市场上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掺假造假现象,在教学中增加市场伪品鉴别方法,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3]。经过3年的建设,我校建有一支老、中、青结合且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辅助队伍,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稳定,发展趋势良好。中青年教师是学科中坚力量。学校重视对其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制度和导师制带教制度,教研室也积极创造良好的再教育环境,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为其提供各种外出学习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及研究等一系列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将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学习中的难点、重点。通过启发、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单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向发展。引入多元化的考试方法,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完成网络辅助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还充分展示了课程建设成果。目前,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已经实现了资源(课件、视频等)上网和免费开放,较大程度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教研室与学校网络教育与信息中心联合申请了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教学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中药鉴定学多媒体课件的构建与研究”,从药材来源、性状、显微特点、理化特点等几大方面对100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课件制作,开发出了一套系统、完善,集文、声、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优化了教学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该课件在本科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2009年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学科发展和研究进展适时对教材进行更换、修订。为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我教研室石俊英教授主编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特征,符合学校教学目标,理论与实际并重,面向中药学、市场营销、制药工程、药学等不同专业学生。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强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改革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实验项目课程内更新、课程间重组,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化考试方法,重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主讲人主持的“中药鉴定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获得“200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资助。综合性实验设置了多来源中药(混合粉末、混合药材鉴定、贵重药材及伪品)的鉴别、同科属不同药用部位药材(甘草、番泻叶、鸡血藤、补骨脂等)的鉴别、具有异常构造药材(大黄、何首乌、牛膝、鸡血藤、黄芩、商陆、南沙参等)的鉴别、药材质量标准制定等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给定实验条件,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了学生在验证性实验阶段所掌握的单味药鉴别知识;中药质量标准制定融合多学科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正是中药现代化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
实验考核方法采取课堂考核与书面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效果。
我校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斥巨资筹建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和理化室作为生药学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全面实施开放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总结提高的平台,保证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评估指标体系应突出教学研究和改革内容,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要强调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要强调课程的特殊性,突出以学生为中心[5]。通过3年的建设,不断完善了学生评教、专家评教、课堂听课、课堂反馈、信息收集等评估检查制度,从课堂教学管理、批改实验报告、教学改革等环节严格抓起。近3年学生评教活动中,课程主讲教师连年被评为优秀,平均得分95分以上。
精品课程建设是全面促进中药鉴定学学科发展的要素,在提升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如何将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融入传统教学中,既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又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仍需进行探讨和实践。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开设了在线答疑,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改进方法,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录像、课件等课程资源。学校应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和政策,对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更新给予奖励。
[1]雷毅雄,陈小薇,王家骥,等.谈预防医学精品课程中的特色建设[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2):436~437.
[2]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3]吕发金,肖智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学探索,2009,2(8):157~159.
[4]张蓉,方定志,刘英辉.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5,(s):17~18.
[5]曾文娟,高海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教学质量[J].企业家天地,2008,5:99~100.
G423.07
B
1671-1246(2010)19-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