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早期心理干预的探讨

2010-08-15 00:42徐艳华刘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9期
关键词:归因人格素质

徐艳华 刘丹

1 抑郁症状产生的原因

关于抑郁症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格、归因、自我认知和素质-压力等方面。其中素质-压力在近 20年来成为探讨的重点。素质-压力理论把抑郁产生的原因归因于压力环境于个体素质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了归因方式、人格、自我、应对方式及个体内外的环境因素。实际上素质-压力理论综合了人格理论、归因理论、自我认知理论、应激理论的观点,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起中介作用,所以心理干预在护理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2 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有关抑郁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格、归因方式、环境压力、应对方式、家庭遗传以及一些于抑郁有关的生理学指标。

人格素质:很多心理学家很早就研究了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人格素质占主要地位,特定的人格倾向可能是导致抑郁产生的原因,高价人格(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易怒、焦虑、激动、易变、冲动、乐观等特质)和低价人格(依赖、自责、强迫、完美主义)等人格素质与抑郁有高相关。我国国内也有很多关于二者之间理论和实证的探讨。专家指出,抑郁与人格素质之间有很复杂的交互作用,不量的人格会增加抑郁的水平。

归因: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抑郁归因理论提出后,归因也成为抑郁产生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归因风格与抑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归因方式可以部分的预测抑郁的发生。同时,正性事件的归因对抑郁恢复至关重要,抑郁患者如果改进了对正性事件的归因方式(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归因),则更可能恢复希望感,并当正性事件发生时能从抑郁中走出来。另外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消极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抑郁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焦虑和强迫。

环境因素:抑郁产生的环境因素包括很多,家庭因素、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等。在学业领域中,教师、父母、同伴对学业能力的评价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有研究发现,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较少双亲亲密度及社会支持,并比他们的同伴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感受到父亲或母亲不愉快情绪的青少年也报告了低亲密度和低社会支持。另外拒绝、否认、贬低、冷漠、忽视以及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教养方式都有损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之相关程度较高的心理症状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以及抑郁、敌意和强迫。

自我因素: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意识、自尊自信等。青少年的自尊可以有效的预测抑郁的发展,低自信的个体抑郁水平较高,自我认知与抑郁有相关,自责和受别人责备后的自我认知方式与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同时,青少年抑郁和认知、自责、反思、积极的众评等有高度的相关关系存在抑郁情绪的学生的自我概念明显低于无抑郁倾向学生的自我概念,尤其是在家庭自我、班级自我、自信自我和能力自我四个维度上更为明显。

抑郁症已经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对抑郁症的研究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外关于青少年抑郁症及预防的研究不断发展,这些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根据已有文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抑郁症状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以往的有关研究则更多的是从某一侧面试图给抑郁症以完美的解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纵观国内外抑郁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临床抑郁患者,对于非临床抑郁群体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抑郁的研究对象较少。而且往往仅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因素与抑郁的相关,如仅仅涉及压力和抑郁、社会支持和抑郁、应激源及认知评价与抑郁等,缺乏系统、综合性的研究。

第三,抑郁症作为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其发生发展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已有研究对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生活事件应激总量的角度来进行的,目前还缺乏对具体生活事件项目的深入考察。

第四,对抑郁的干预措施及效果的评价较少。以往主要以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主,缺乏对高校采取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的评价。然而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哪些活动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哪些工作可能会增加学生的抑郁情绪,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综上所诉,随着人们关于抑郁知识的积累,逐步明确抑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在抑郁理论的建立上也出现把这些共同作用的因素整合到同一个模型中来的趋势,因此有必要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它们的内部关系。同时抑郁的早期发现对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应对青少年进行大面积的测查,以期达到对抑郁症的早发现、早诊断,同时综合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来探讨他们与抑郁的内部关系,这不仅在理论上影响抑郁康复的重要因素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人们如何对那些存在高抑郁体验却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归因人格素质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大学生外宿心理的归因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