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涛
结核性脑膜脑炎(tuberculousmeningitis,TBM)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非化脓性慢性脑膜炎,发病率占颅内感染性疾病的 60%以上,特别是高原地区,治疗条件差,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救治效果不佳是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为了探讨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救治体会,现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月本院共收治 3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均符合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 21例,女 9例,年龄 19~63岁,平均 38.5岁;病程 15 d~6个月;11例患者伴有外周结核,4例既往有结核病史;21例以高热、胸痛、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3例以精神受刺激后出现精神错乱为首发症状,3例以肢体活动障碍为首发症状,2例以抽搐为首发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3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均经脑脊液(CSF)常规化验检查,CSF初压测定:2.15~2.98 kPa,平均1.94 kPa;白细胞计数 100~600×106/L,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定量均 >0.5 g/L;糖 2.0~2.6 mmol/L;氯化物均 <120 mmol/L,PPD试验阳性 25例。30例患者均进行了胸部 X线,头颅CT或MRI检查,11例患者X线胸片检查提示肺结核。
1.3 治疗方法 3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确诊后,均采用全身抗结核化疗及口服泼尼松抑制炎症等治疗措施。抗结核治疗:给予患者 3H rzE/15HR方案(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其中异烟肼先按 15mg/kg,静脉给药,2个月后改为口服用药。激素治疗:泼尼松 30~40mg,1次/d,口服。酌情应用甘露醇、速尿等降颅压以及对症治疗,待患者病情控制,CSF化验好转后逐渐减量,疗程 6周左右。治疗过程中每日高压氧辅助治疗:0.2M P a压力下吸氧 6 0 min,中间休息 1 0min。治疗前后加压、减压各 2 0min。治疗期间每周查 CSF、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血清电解质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3]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后遗症,脑脊液正常。好转: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或留有不同程度智力及神经精神障碍等后遗症,脑脊液接近正常或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改善不显著或病情反复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3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经过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4周后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 18例,治疗 6周后出院,继续口服药物维持治疗,每月复查 1次,并行脑脊液检查。出院时治愈 16例,好转 11例,无效 3例,有效率为 90.0%。
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基因突变和 AIDS发病率增高,结核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也相应呈增高趋势。结核性脑膜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初期多有低热、精神不振、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和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颅脑神经症状,根据患者的结核接触史、症状体征、PPD皮试结果、胸片以及脑脊液检查和(或)治疗后反应,这些病例不难做出诊断[4]。但是,对于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由于诊断方法不唯一,常容易引起误诊,使患者不能得到早期、正规的抗结核治疗,进而产生多种后遗症。因此,为了提高结核性脑膜脑炎的救治效果,必须提高其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动态观察脑脊液的变化,积极寻找其他辅助诊断结脑的依据,以尽早采取合理的救治方法,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特别是对于高原地区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由于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对于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和治疗都难以及时准确,导致疾病的死亡率较高[5]。本组资料中,30例患者通过在抗结核和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还减少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74-476.
[2] 廖锦良,陈洪光,陈志成,等.82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多项指标的检测分析.广州医药,2000,31(5):46.
[3] 赵顺英,江载芳.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119.
[4] 冯建容,潘桂常.结核性脑膜炎 26例死亡原因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2,18(7):749-750.
[5] 徐评议,张成,梁秀龄.270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