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洲 闫忠庆
为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 CT的应用价值,就我院收治经常规 CT检查的 39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报告分析如下,旨在总结经验和提高认识。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 2008年 10月至 2009年 10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起病 6 h内来院就诊,行急诊 CT平扫,24 h后复查 CT明确诊断的脑梗死患者 39例。其中男 28例,女11例,年龄 42~85岁,平均 62.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昏睡等。查体一侧肌力减低,一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侧偏。
1.2 检查方法 用 GE-synergy p lus单排螺旋 CT平扫,仰卧位,以 OM为基线,先常规行层厚、层距 5~10mm扫描,再对病变部位行层厚、层距 3mm或 5mm薄层扫描,用窄窗宽、窄窗位技术(窗宽约 50~70 Hu、窗位约 10~20 Hu),双侧图像对比。
2.1 脑动脉高密度征 共 8例,表现为一段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动脉的另一段或其他动脉,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
2.2 局部脑肿胀征 共 23例,由于局部脑肿胀,造成脑室、脑池、脑沟的双侧不对称,表现为脑室某个角或体部受压变小、侧裂池变窄、脑沟变浅或消失,大面积梗死时可见中线结构稍偏移。
2.3 脑实质低密度征 共 8例,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片状或斑点状低密度灶及可疑低密度灶(较同平面对称部位CT值减低约 2 Hu)。
2.4 复查CT征像 病变为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呈扇形或不规则形,主要分布于脑表面灰质区,而病灶呈圆形者多分布于白质区及基底节区。
3.1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 CT表现 目前公认的局部脑组织肿胀征、脑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征及脑动脉高密度征,可作为判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表现的重要依据。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有关。CT表现为局部区域脑沟变浅、甚至消失,双侧基底池不对称,脑室轻度受压变形,甚至中线稍偏移;脑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征:此时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出现血管内水进入细胞外间隙,导致脑组织水含量增加,CT值与脑组织的含水量有关,脑组织水含量增加 1%,X线衰减值降低 3%~5%,相当于 CT值降低 2.6 Hu。CT表现为脑灰白质密度降低,内囊和其内外侧结构分界模糊,其中最明显的是豆状核密度减低,导致豆状核边缘模糊,其次为岛叶外带密度降低所致岛叶外带灰白质界限不清,称为岛带消失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即局部一段动脉密度明显增高或高于其他动脉的密度,由于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机会较大,故又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由于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或栓子吸收 X线较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多,而表现为高密度,呈条索状或点状,CT值一般为 60~86 Hu之间,一般在发病 30 min即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1]。
3.2 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 CT的应用价值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征象轻微,此期由于神经细胞处于肿胀期尚未完全坏死,故CT及常规 MR检查并无明显异常改变,CT灌注检查及MR弥散成像可以较准确地诊断超早期脑梗死,但是因为两者都不能应用于急诊检查,而且经济成本较高,不适于普及应用。如果通过 CT平扫,结合病史,能够直接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及早治疗及节约就医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放射科医师在熟悉临床神经解剖及 CT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早期 CT征象,可提高早期脑梗死 CT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和客观的依据。
[1]张兴雨,等.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6(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