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琦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人才更是地方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地方特色产业有其地方的区域性和资源性,所以在为其提供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要适应地方的特点,培养模式上要符合地方的特色,要围绕“地方特色”做文章,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就做了一定的探索,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河池市是世界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整个产业链就是采、选、炼和深加工,我们学院就围绕这个产业链来做文章,一是走出去,学院领导组织各教学部门的领导和骨干老师深入到企业当中去,了解有色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请进来,就是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来,把我们学校的情况向他们介绍,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当中去,共同来完成整个培养人才的计划。
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我校与企业的工程师们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 (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以便为企业“量身”培训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具体包括:一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即确定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质量、能力等。二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与合作企业经常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与强化训练方案,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不断改革课程设置。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我们就要求企业尽量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配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使我校开展的教学能够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链来做文章。
1.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由于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特别是企业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因此,我们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特色企业的产业链的实际岗位需求而设置。为了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校企双方往往针对企业目前和将来岗位需求及具体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原则,最后确定出专业开设方向。例如,有色金属在整个生产的产业链当中需要的人才是采矿、化学分析、选矿、冶炼、产品深加工等,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上就有争对性的开设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和相应的一些配套专业,如:机电、机械等。
2.适应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因此,课程开发,往往受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关注。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课程方案。由于企业岗位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上也总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程计划的内容会不断地被修订和完善。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重新加以改造。对有些全新的课程还组织教师深入到生产劳动第一线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去编写校本教材。
3.结合岗位实际,校企共派教师。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处处体现了院企双方的参与性和优势互补性,通常由我院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等的教育与培养;企业则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场地和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与训练。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兼职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益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储备大量的企业兼职的“双师型”教师。
4.采用弹性学制,创新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变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实现由传授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刚性向柔性转变。改变固定的学制限制,采用弹性学制,教学方式上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上,根据企业用人的波动性特点及其与学校教学管理难以吻合的实际,实行柔性化管理。例如可采取工学交替、“2+1”等多种培养方式。
5.根据企业标准,增强实践环节。要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走上工作岗位,填补人才空缺,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和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将学生分配到生产班组,按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让他们参加现场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使他们能够很快融于一线生产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一毕业就能独立承担现场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学生们认为是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就业环境,在学校学到了真本事,到现场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教学组织提倡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重视实践考核,考核方法有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也可将几种考核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此外,还可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考核方来看,通常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分为技能学习考核和企业实习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由学院负责,企业协助,考核结果作为企业最终是否录用学生就业的参考条件之一,后者主要由企业负责,学院协助,主要包括学生实习期间的成绩等。实习期间的成绩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评定。实习时,由企业和学院相关人员,包括企业指导老师、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等,在企业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报告和学生实习中的表现。
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在学生完成学业后,企业应该安排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就业。
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学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协议书。我院与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关于定向培养和合作办学的协议书”,双方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的具体事宜,实行校企合作定向招生,由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费用,在我院定向培养有色金属冶炼的高技能人才,并冠名“南方班”。
(二)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①联合招生:2006年3月,我校与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招生,共同招收了50名学生,专门组建了“南方班”,由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承担这50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为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定向培养冶炼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②专业共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③校企共管:双方共同对“南方班”进行管理,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直接委派了一名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工作,直接负责日常班级管理。并定期选派公司主要技术骨干对“南方班”学生进行专业教育;④教学改革: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在“南方班”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还要以其本身的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进行应用型研究,给企业带去科技创新或是紧缺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以创新型教师培养出创新型学生,也为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员,才能让企业离不开高职院校,也才会改变“企业冷,学校热”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就必须让学生以能力服务于企业.教师以科技服务于企业,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主动联系学校进行校企联合与工学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为企业培养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例如:我校在一名教学副院长的带领下,深入到河池金河有色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选矿工艺上还是沿用了以前比较落后的技术,浪费比较大,能耗达不到要求,回校后,在这名副院长的带领下,经过几个骨干老师的日夜攻关,深入企业的实际,现场进行技术研究和改造,终于为该公司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工艺,节约了能源,每年为该企业节约了1000多万元,该技改项目也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这一项目的技术改造过程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始终参与其中,得到了锻炼,掌握了技术,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也熟悉了整个项目的工艺和技术,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使我们的学生大开了眼界,熟悉了工艺,提高了能力。
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员工无论年龄背景如何.都要鼓励他们多次、不间断地学习,突破传统的一次性学习的局限,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式终身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一般情况下是以一次性的学校学习定终身。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习惯和有效措施,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继续教育方面的力度。对那些从本学校毕业已工作的学生,或是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反馈。经常联系,及时解决他们再学习的愿望: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要,长期举行一定的培训班,或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或以岗位技能的新要求为目标进行教学,以此导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使校企联合更为紧密,从而使得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做到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的特色产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例如:我们学校就是根据我们本地的有色企业的实际需要,长期开展化验、选矿、电工等工种的培训班,为我们河池的有色金属企业的员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提供服务,这样既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人才,也可以为学校进行创收,校企共赢。
总之,高职院校为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仍在探讨中,我们学院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1]张丽英.高职教育人才培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09(20).
[2]唐锋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时空,2009(8).
[3]王京红.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