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威
高职教育与产业基地的“路径对接”
——以宁波纺织服装教育为案例的实证研究
□王武威
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确立自我风格以及市场体系的丰富内涵,因此,对品牌要素进行研究,可以确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轨迹——制造、设计、创造,其中品牌要素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宁波“红帮”教育体现了高职教育路径的全面构建。品牌路径对接,基地路径对接,高职教育路径对接,是宁波纺织服装教育的传统和创新所在。
品牌路径对接;基地路径对接;高职教育路径对接
建立品牌基地是宁波发展服装业的战略构想。但是,品牌是个多元的概念,它的对接路径怎样,我们可以从宁波“红帮裁缝”①的做法获得一些启发。如果说过去的“商帮”和“行业帮会”是以地缘、商缘完成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市场的路径对接,那么,在现代新的产业集聚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路径对接又有哪些特点?研究宁波纺织服装教育,进行案例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这个启发包括三个方面的路径,即:基地的对接路径,技术的对接路径,以及人才的对接路径。就是说,产业、品牌与职业技术教育真正的现实路径,是通过现代专业技术教育实现的,否则,我们就只是在“下企业”的形式上,岗位的“就业”上把教育的职能转移给企业,所以,我们还是要谈 “红帮模式”,了解前人是怎么在西洋技术面前,快速介入到市场模式,建立品牌体系,构建行业路径。不仅仅纺织服装如此,“宁波帮”②几乎构建了现代商业体系的完整行业模式,各个产业都留下了“宁波帮”的现代产业模式。至今,我们的产业品牌,也还是在“宁波帮”的基础上站起来的。因此,总结这些经验必须结合我们的实践。
所以,我们提出:高职教育路径,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话题。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入学路径的学校本位,影响了教育与现代工程、教育与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的三大隔阂;同时,在商业品牌的运营体系也处在路径隔阂中,导致我们没有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运营体系。这两个方面的路径隔阂使得中国产业基地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化中,不断走向低端的重组。甚至导致企业单枪匹马,在产业链下游开发技术。以宁波为例,这个中国男装重镇,不断在销售体系上走向顾客,也不断在面料开发领域创新,但是,服装这一块的品牌化,在宁波品牌建设的重头戏上,我们的制造业如何建立适合顾客与全球化商业模式的品牌策略,还是一个隔阂在市场之外“文化”的口号,商业品牌的运营体系与专业体系的路径还是缺乏应有的对接。
品牌路径对接,基地路径对接,高职教育路径对接,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市场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的重大“跨越”式发展的考验,因此,我们目前的“工学体系”在路径上存在的“三大隔阂”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瓶颈”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类型化路径的理论,试图建立本科到研究生的高职体系与基础专业对接,也有工学模式的对接,把高职办到企业中的路径。那么,宁波“红帮”育人模式下的纺织服装教育路径建构在实证研究上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宁波“红帮”育人模式下的纺织服装教育路径研究在实证研究上,体现了制造业基地、品牌、教育的三大路径对接。这就是“红帮教育”的定义。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红帮”裁缝学校就探索出了裁缝工艺和职业、行业之间的“工学”关系。可以说,把院校建设成为一方主办、多方参与,融教学、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功能为一体,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开放式平台,形成了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的“红帮”教育模式。随着现代产业队伍的扩大,尤其是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的发展,“红帮”形成了现代服装技术的完整体系——正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完备,奠定了现代“红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在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一书,就指出了“工”为“职”的基础,“尊重本业”,还指出了“顾客心理”为“行”的前提。同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道德”是技艺的“根本”。今天,“红帮”后人探索“学校社会、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的“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的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是浙江基于其“工学模式”传承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这个案例在路径建设上的成功做法:
“基地”,指的是一种产业和技术的培育模式。但是,对基地路径而言,我们需要知道,“红帮”裁缝选择在上海进行创业,就是基于上海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十里洋场”,是国际化的开放性路径。在这个基地路径上,宁波裁缝完成了现代服装技术转型以及行业业态的现代对接。这个对接直到今天,完成了宁波现代服装产业集群和品牌基地的对接。“红帮”,原来是以宁波裁缝为主体的,贯穿我国近代、现代服装行业的职业群体,作为行业领军群体,它经历了我国现代服装的文化、产业、行业演化,因此,不同于区域命名的“宁波帮”、“浙商”,它是我国现代产业史上唯一一个以行业技术命名的现代群体组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现代服装产业的基本力量和文化标志,就是“红帮”裁缝。建国后,“红帮”艺人形成了完备周密的现代行业规范、技术规范,进行了民间裁缝的普及,支撑起了全国主要的服装厂,改革开放以来,“红帮”艺人直接指导宁波服装,打造了杉杉、雅戈尔、罗蒙、培罗成等品牌,蜕变为宁波二千一百多家纺织服装产业,宁波成为中国服装业最大的制造基地和主要出口城市。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对接基地路径,需要“走出去”、“请进来”。
“红帮”无疑是在纺织服装领域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群体。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体系的培养者,“红帮裁缝”经历了从现代服装技术摸索到形成完整的纺织服装工业,完成了“包裹店”的现场裁缝,到“前店后场”的加工体系,一直到建国后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体系的完成。改革开放后,“红帮裁缝”为适应市场经济,创立了宁波一系列的纺织服装品牌,同时,进一步发展为具有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的“红帮教育模式”——“行业高等学校”。因此,在研究上我们对“红帮”的工程体系和模式有历史的定论,过去的“红帮模式”一方面说明我国服装发展完成了从手艺到工艺的历史跨越——宁波现代纺织服装工程体系的发展,便是浙江“商帮”体系的传承和发扬。
当前,宁波的纺织服装高职教育路径:一是要沟通企业自主实施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要合作建立大企业合作路径,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骨干作用,联合带动相关的中小企业横向形成配套件、纵向形成产业链,逐步发展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企业集群。要搭建共同发展的行业企业架构,加快企业规模化集聚,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机制,最终提高区域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和整体发展能力。三是要深入各工业园区的服务体系,在制造业集散的主要场所、吸引和辐射的核心区块建立各类专业机构。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实施品牌战略,宁波素称品牌文化大市,品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宁波在产业品牌领域,目前已有61个中国名牌产品、226个浙江名牌产品和491个宁波名牌产品,国家级品牌企业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路径建构需要服从行业化标准,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通过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通过联营、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技术联盟。大部分纺织服装贴牌,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设备较落后,但其中也存在少数实力相对雄厚的龙头企业。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中心依附型技术联盟”,以一家或若干家龙头企业为核心技术企业,其他企业围绕在这个中心的周围,在联盟中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在核心技术企业的指导与示范下,依附企业可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高技术水平企业则将创新的部分风险分散于依附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而“红帮”模式则是技术联盟一个有力的组织者。
我们研究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教学项目设计结合到宁波近10家跨国公司,建立了50多个教学团队,形成“红帮合作模式”的实践现象。合作公司涉及服装市场、服装消费、服装新产品开发、服装技术改进、服装工程和品牌推广公共事业等。每个团队都利用这一方法为服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分配的项目设计创新解决方案,这些项目涉及战略规划、供应链、销售和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调查发现,学校教育体系中以“红帮”模式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了项目化教学的效率,在问卷调查和考评反馈中,有2/3的成员认为合作借鉴的效果“非常显著”。专家认为,与传统方法相比,合作借鉴可以使团队在设计新流程方面的速度平均提高1倍。③尽管我们研究的所有团队面临的业务问题各不相同,但各个团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类似的。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机构进行知识借鉴的系统化方法,其他企业能够找到如何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更多收获的方法。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红帮”技艺研究中,建有全国纺织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服装专业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宁波市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宁波市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CAD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纺织服装特色数字文献资料库。为此,作为品牌基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积极实施品牌研究的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战略。
教育路径包括专业和技术中心。学校建设完整的品牌专业体系,承办各级各类品牌设计中心,充实和完善品牌学实践教学体系,将中心办成地方乃至我国的品牌培养和成长的中心;为品牌提供一个研究性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学术交流的中心;同时,推动品牌研究,帮助企业更好地建立自主品牌;重视挖掘优势品牌,建立品牌学实践教学资源库,使之成为进一步分析品牌科学发展策略和学习品牌建设的珍贵资料库,成为地方品牌学术信息及研究资料中心。
1.高职院校在著名企业建立名牌基地工作室——社会服务与品牌基地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协调与指导功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动向,品牌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的背景下, 品牌需要真正的 “社会代言人”、“维护人”、“监督人”。因此,品牌基地再造,一是行业内部的再造,二是社会机制的再造。强化其行业基地的职能,对同类产品进行“归口”管理。通过品牌操作,调整各个资产配置状况和投资规模,落实产业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目标,作为行业新型领军企业的品牌机制。
2.在中小企业建立文化传播研究站——宁波还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的服装纺织品牌,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这些商标品牌基地,对大批规模较小的浙江企业,赋予了特殊的资产价值。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围绕品牌要素而演进的,品牌形成了企业创新性整合能力、资源禀赋和资源的整合能力。品牌的结合形成了文化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产生了企业的竞争性治理机制,发挥专业化效应,推动知识溢出,增强协同作用,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目前,“制造—设计—品牌—消费”一条完整的设计链条与产业提升路径,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新格局。
3.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品牌基地研究所——行业的品牌声誉是行业发展的生命,为了建立宁波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体系,形成宁波时尚之都的行业品牌基地制度化和组织化市场治理,企业往往愿意成为行业治理组织的发起者、领导者和执行者,推动行业与品牌的对接和合作。宁波众多的品牌形成了一流工业设计企业,他们成功完成了与国际制造业业界品牌的对接,制造业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到消化吸收,逐步走向了产业设计的道路。工业设计成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产业利润与附加值,实现传统制造业更新换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短平快手段。如果将品牌看作一个整体,其要素取决于不同水平的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优势,各自需求状况,包括艺术人才供给和技术供应、设计材料、设计工艺、产业支持等方面。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作用,形成了行业品牌的组织管理、联合行动、相互信任等合作。他们对行业组织原有的资源进行了整合,比如旗下的各种品牌,甚至包括教育、科研等社会资源,通过转型、改组和重新打造,将其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治理组织。
4.在有关院校建立品牌教育和品牌研究项目组——建好一所走在“T”形台上的学校,开发品牌化的育人模式,高职院校与品牌以及产业结合落脚到深层次合作,突出品牌的自组织力、耦合力、协作力、创新力和品牌力。浙江、江苏,都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大省,也是纺织服装教育的强省,在区域化品牌研究上,高职院校起到了支撑和积淀的作用;而且,高职院校等相关机构,更加强调一种市场的自组织力、品牌耦合力和企业的协作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有关部门专门就此问题,而且特别针对纺织行业作出了相应的品牌指导性方针,这个指导方针为我国纺织行业进行合作提供了机会和指明了方向。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能把全球化设计和中国在纺织行业的竞争关系转变成一个双赢的结果。
5.建立行业规模的网上品牌展示厅,定期发布品牌信息;依靠基地在宁波建立具备国家标准基地的品牌维护体系,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创新品牌定位、识别。目前,我国各综合大学、工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特别是在 20世纪 90年代末期以来,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当前,在“专业+服务”、“专业+公司”等与企业现场接轨的专业建设体系下,在产业升级的路径中,品牌设计不只能够刺激产品在结构、功能上的提升,还成为了技术研发的催化剂。因此,对品牌要素研究,可以确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轨迹——制造、设计、创造要素结合具有时代意义,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
因此,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1.路径对接涉及到产、学、研几个方面,但是,教育与专业以及学生与职业的路径,和“红帮”前人相比,在教育机制上,现代学校教育和产业发展上显然还存在一些产、学、研路径上的不一致。高职院校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和社会结合的 “市场化”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在集团化的模式上突破这个“市场化”的人才机制要求,进行专业基地构建。
2.专业技术和产业品牌基地的对接,实践证明需要教育和产业“体系”的对接。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完成“教育体系”,比如,招生路径和教育定位,专业路径和岗位需求,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确立专业上的自我风格以及市场体系的丰富内涵,因此,对教育要素和职业要素研究,可以确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制造业发展的进程里,建立“制造、设计、创造”的体系对接,以服装为例,其中品牌要素为高校设计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品牌路径对接,基地路径对接,高职教育路径对接,是宁波纺织服装教育的传统和创新所在,宁波“红帮教育”体现了高职教育路径的全面构建。
注 释:
①“红帮”,是以宁波裁缝为主体的,贯穿我国近代、现代服装行业的职业群体,作为行业领军群体,它经历了我国现代服装的文化、产业、行业演化,因此,不同于区域命名的“宁波帮”、“浙商”,它是我国现代产业史上唯一一个以行业技术命名的现代群体组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现代服装产业的基本力量和文化标志,就是“红帮”裁缝。建国后,“红帮”艺人形成了完备周密的现代行业规范、技术规范,进行了民间裁缝的普及,支撑起了全国主要的服装厂,改革开放以来,“红帮”艺人直接指导宁波服装,打造了杉杉、雅戈尔、罗蒙、培罗成等品牌,蜕变为宁波二千一百多家的纺织服装产业,宁波成为中国服装业最大的制造基地和主要出口城市。
②“宁波帮”,是宁波人尤其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③Andy Hargadon和Robert Sutton首创,用于描述跨多个市场和技术领域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借鉴创新的做法(《建立创新工厂》Building an innovation factory,《哈佛商业评论》,第 78卷)。
[1]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中国设计在线,2005,(8).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4]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5]迈克·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45.
[6]曹勇.産学間の知識フローにおける技術移転機関の機能試論──日本型TLOのライセンス活動の実地調査から、研究年報「経済学」(東北大学)2002.10,p249-269.
[7]王毅,等.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6).
王武威(1973-),男,浙江奉化人,浙江理工大学在读工程硕士生(服装设计方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讲师。
G710
A
1001-7518(2010)13-0029-04
责任编辑 姜红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