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平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意义、内涵和特征
□孙卫平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当前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缺失,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指与高职院校所处的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适应,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特点,着眼于处理政府、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规则体系。具有举办与管理分开,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多元参与,治理结构完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等基本特征。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意义;内涵;特征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属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范畴,但是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之所以提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这一问题并对其展开专门研究,主要是因为人们特别是研究者往往基于以偏概全的惯性思维,实际上以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却冠以涵盖所有类型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称谓,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抹杀了各类不同大学(教育)的本质区别,不自觉地把高职院校纳入了一般意义上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在理论上模糊了高职院校和其他类型高校的界限,使人们难以科学地认识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规律,而且在实践上易导致人们照搬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律,未能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乃至最终伤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明确提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一说,并对其展开专门、系统地研究,进而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的理论框架,显得非常必要,是事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中,笔者试探讨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意义、内涵和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正是由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高度重要性,也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纳入其关注的重点内容,并特别用了一章专门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问题。[1]尽管这一纲要明确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原则,然而它未能详尽、准确地回答如何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加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一样,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政府集中管理,面临同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投入不足等),因此相应地,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具有一般层面上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具有本质的区别和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要求),也因此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又具有特殊层面上的意义。如下主要从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两个宏观维度探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转型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从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始终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则是一个过程,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始于2008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地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按照胡鞍钢的说法,中国转型的内涵已经由经济转型扩展到社会转型,构成经济社会转型。它主要分为两方面的转型:一是经济转型;二是社会转型。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的经济转型,旨在强化国内需求主导、强化居民消费带动、强化服务业主导、强化新兴工业主导,提高增长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福利;以调整社会结构为主线的社会发展转型,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提高人民发展能力,分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保持社会活力,保持社会稳定。[2]由此可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不管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转型,也不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抑或是为了实现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都对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也要随之进行转型,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较短,受普通教育的影响很深,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严重,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导致现行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存在诸多弊端,进而导致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上岗不具备不可或缺性,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其要求以及现行高职院校制度缺失的深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力度,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
(二)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当前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缺失,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讲的。也就是说,建设现代高职院校制度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以急剧扩大,人们一片欢呼叫好之声,似乎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然而,随着未来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国外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生源的争夺,高职院校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据相关统计,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达到1∶1;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占到了51%;2009年,本科教育招生比例达到了51%。[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稳步增长,和本科教育几乎各占“半壁江山”,但2009年却呈现拐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低于本科教育。不仅如此,据相关数据,未来10年中国18岁到22岁的人口将减少4000万人。[4]尽管高职院校可以从中职毕业生中招生,但生源减少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这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在不远的将来,高职院校生存抑或灭亡?如果仍然因循守旧,不思改变,缺乏办学特色,严峻的生源竞争态势将由不得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自己做出选择。不仅生源的减少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挑战,更严峻的挑战还来自高职院校自身,尤其是当前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本身存在若干缺失,不具备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的错位优势,将会极大地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一些领域对高职院校实施集中管理,出现管理越位问题,然而在另一些领域却又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面向市场办学的自主权,同时面向市场办学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行业企业等社会中介组织深层次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乏力,现状不容乐观,动力严重不足;高职院校自身普遍未能建立起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混乱。所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实现要可持续发展的致命伤。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将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如上分析可以推论,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应地,如何设计好高职院校制度,也就成了亟待人们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由于此前未见有人提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一说,因此对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概念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也就成为开展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准确界定现代高职院校制度这一概念的内涵?本研究中,通过深入分析、梳理并明确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内涵,遵循逻辑学的规则给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概念下定义,进而准确界定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内涵。
(一)关于现代、制度和高职院校的认识
关于现代,“现代”是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现代”一词意指“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5]本研究中,赋予高职院校制度以现代的意义,旨在取其“先进”、“发达”和“成熟”等寓意。它不是既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它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落后的高职院校制度而言的。
关于制度,人们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认识不同。一种基本的看法认为,制度就是一系列规则。诺斯,T.W.舒尔茨和V.W.拉坦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新经济史的先驱者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6]他还分析了制度的构成,认为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7]也指出了制度的约束作用,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8]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9]V.W.拉坦也认为“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来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10]由此可见,即便人们关于制度的认识有歧义,但对制度即一系列规则的认识则是共同的。考虑到这一认识的实践价值,结合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特点和需要,本研究将批判地借鉴这一认识。
关于高职,既有五年制高职院校、三年制高职院校,也有不同学制混合的高职院校;既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也有由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院校;既有公办高职院校,也有民办高职院校。本研究中,高职院校主要是指招生来源主要为高中毕业生,以开展大专层次教育为主,侧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也可以说,它主要是指除五年制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院校外的其他高职院校。
(二)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种种认识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和以实施学术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也因此,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理应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又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普通高校同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属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范畴,深入剖析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已有认识,通过了解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框架,将可以为准确地界定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内涵提供有益的借鉴。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些年来现代大学制度几乎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尽管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存在分歧,但也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借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11]进一步指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平衡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完善大学与社会间的关系;规范大学与大学间的关系;提高大学自身的管理水平。[12]也有学者认为,反映、调整各种矛盾关系和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要求。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处理四个关系,即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需要发展的关系,大学发展与学术发展内在需要的关系,大学发展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13]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包括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自律性。[14]还有学者认为,大学制度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宏观层面的大学制度(又包括国家层面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其二是微观制度(主要是指一所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体系)。大学制度的建立过程,其实质就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的过程。今天,大学利益的相关者主要表现为三个主体:大学、政府、市场。[15]
结合如上认识并综观其他相关文献,研究者们几乎一致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特征,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各种矛盾和关系的处理上,特别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各种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这些也应成为关注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视角,只是两者所关注内容的性质存在本质差异,以及后者所关注的关系也不止于此。
(三)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内涵的准确界定
基于如上分析,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可以给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下一个定义。尽管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属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范畴,似乎应选择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属概念,但由于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仍有歧义,而且相关研究更多是基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背景,因此以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属概念是不妥当的。本研究中,以规则体系作为属概念,采用内涵定义的方法对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定义: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指与高职院校所处的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适应,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特点,着眼于处理政府、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规则体系。进一步阐述其内涵如下: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设计要充分地考虑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传统文化等背景因素,并与其相适应,是谓“中国特色”,不可一味的脱离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以借鉴为名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要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特点,一切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是谓“职教特色”,也是其“现代”意蕴所在。
在高职院校制度设计中,要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更好更快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着眼于理顺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推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中,如何推动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高职院校,更是重中之重。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不是某一项或几项特定的制度,而是一套体现整体性、协调性特点的规则体系,是一套“组合拳”。它既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硬性”制度与“软性”制度之分,又有基本制度与从属制度之别。
建设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不存在现成的、普适的高职院校制度。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本特征,其实就是指在理想层面上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特性。然而,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存在本质差异,“学术自由”、“学者(教授)治学”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特征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因素,试提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举办与管理分开,依法自主办学
这是从政府管理高职院校的体制而言的,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体现在高职院校与政府关系上的显著特征。现实中,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由政府举办,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具有所有权。遵照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逻辑,从领导任命、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制定、校园扩建、实训基地建设到评估等,政府不同程度地起着决定作用,而公办高职院校也往往扮演着“二级政府”的角色,时刻要看政府的眼色,按政府的指令行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这种情形下,政府集举办权与管理权于一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这种政府集权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职院校因为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的需求,办学效益极低,教育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因为受到的政府的约束相对较少,办学机制较为灵活,少数民办高职院校紧扣社会需要,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对公办高职院校而言,政府的举办权应和学校的管理权分开,政府要下放权力,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同时赋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由学校按照社会需求依法自主办学。
(二)社会多元参与,治理结构完善
这主要是就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而言的,也是高职院校和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体现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上的突出特征。一个好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石;社会多元参与,治理结构完善,则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源头是公司治理理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理论引入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的产物。治理“是个人或组织、公共部门或私有部门管理其一般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使得冲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协并采取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16]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必须探讨需要建立怎样一种组织性框架及机制,才能够在“冲突和多元利益”状况下管理其一般事务。高职院校教育是具有一定正外部性和公共效用不可分割特点的社会准公共产品;高职院校是一种具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受到高职院校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也包括影响高职院校教育的个人或群体。具体来说,它们不仅包括政府及其他出资人,而且包括教师、用人单位(尤其是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大众等。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就是应对这种“冲突和多元利益”的决策权结构。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要吸引社会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并将决策权在利益相关者间合理分布,同时吸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资源。相比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社会多元利益主体(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参与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相反,排斥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将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这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构建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体现在理念层面上的特征。现实中,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性较差,服务意识普遍较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弊端,也是现行高职院校制度从理念层面到举措层面的重要缺失。相比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主要不是以追求学术创新、倡导学术自由为依归的,而是通过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以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企业提供科研、培训服务,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其根本使命,这也是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在。它不仅是高职院校处理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也是处理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关系以及推动高职院校内部各项改革的重要指针。切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是衡量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尺度,也因此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基本特征。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edu.cn/html/e/jiaoyuguihuagangyao.htm.
[2]胡鞍钢.关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兼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此文系作者于2010年1月26日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司主持的专家座谈会,讨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的文稿,2010年2月 9日又做了修改)[EB/OL].http://www.mykj.gov.cn/ new_Detail.aspx?newsId=17857.
[3][4]梁国胜.高职面临重组 实话还是危言[N].中国青年报, 2010-04-0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79.
[6][7][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3-4.
[8][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26.
[9][10][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3,329.
[11][12]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4,130-136.
[13]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14]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15]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16]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9,(6).
特约编辑 董仁忠
孙卫平(1964-),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书记,教授,重庆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G717
A
1001-7518(2010)13-0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