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林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试论新课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俞 林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素质教育要求化学教学必须坚持全面性和全体性,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教学实施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发挥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化学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实施启发式教学,落实知识、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多种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用科学的技巧和方法来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着眼于使学生将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有机结合起来,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深化、发展对化学学科知识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获得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
新课改 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
新课改强调高中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其中目标之一是“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基本理念之一是“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化学老师首先要精研教学起点分析,然后优化教学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掌握各章节的教学艺术,促使学生喜闻乐见地学习化学,轻而易举地掌握基本技能、理解基础知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把学习化学当作一种乐趣,把教室当作娱乐场所,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角色。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化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阵营,让学生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发展。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一堂化学课,教师的纯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 25分钟,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开发潜在知识与能力。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人教版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研究“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真正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上下工夫,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目前高中新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提出问题。化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让他们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变主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这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交给学生认真、踏实、创新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寻求合理的学习搭配方式,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加以设计,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全过程的学习活动。每一堂化学课教学,教师都要立足于双基教学,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交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简单的课本知识,而应该是开启化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点金术。我们认为,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提倡“用教科书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我们要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地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同时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联系,培养学生渗透和运用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懂得自然学科相联系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化学教师既要看管化学这块阵地,又要密切联系物理和生物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对于有些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如果通过实验就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有必要优化教学过程,改进一些常规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处理的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的最佳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好手段,还是学好化学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那些表现出自卑情绪,怀疑自己能力,对学好化学没有信心,惧怕学习,特别对化学实验畏惧、厌恶化学的同学,进行有效地开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形成优良品质的气氛,有利于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于自卑的学生,采用低起点的“小步子”教学,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于自满的学生,经常指出不足,抑制骄傲自满情绪萌芽;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乐观、易交流的合作实验,激发他们乐观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是化学课堂上绝对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理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任洪.浅谈新课改下的现代化学教育技术.成都大学学报,2005,19(5).
[2]陈春燕.新课改中如何进行化学教育观念的转变.考试周刊,2007,13.
[3]姜献群,赵科军.试论化学教育观念的新变化.高等函授学报,2004,4.
[4]肖丽华.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化学教育,2008,(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