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2010-08-15 00:51
中小学电教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化培训

(沾益县第三中学,云南沾益 65533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的价值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中学教师不断提高信息化能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学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的必然要求。由于我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校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怎样保证学校稳步、持续、健康地发展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职工必须考虑的问题。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育要发展,学校需先行,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借学校发展的良好态势,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使我们的教师具备收集、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应用信息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批信息化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新型教师,从而达到紧跟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课题的具体涵义及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概念的界定

1.课题的具体涵义

本课题是以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为目标,以此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的品牌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得到成长、成才以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品德、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收集、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且有必要也有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传递、创新的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教育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教育发展了,国家也就进步了;国家进步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也随之提高了;信息化能力提高了,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成为了现实。因此,教师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把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当然,光有自觉的行为还不够,还需要转变观念,通过学校有意识的培训和搭建必要的平台,使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2.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概念的界定

信息化能力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为基础,因而,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育性和师范性的特点,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的信息化能力,更需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即教育信息化能力,包括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信息教育能力。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就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全方位变革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就是指教师在对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对学科课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然后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转化为生动活泼、图文声像并茂的教与学资源,以便让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是指面对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处理这些资源,使之转化为能够为己所用的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教育能力指的不仅是信息学科教师的能力,也包括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教育能力,不仅需要学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融入信息教育的内容,更要求学科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能够感受到信息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自觉加强信息素养养成的动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实现了教育的信息化才能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而决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200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普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庆祝第25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几年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远程教育模式教学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但由于地区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致使各地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存在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存在差异。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几乎都聚焦在教师培训上,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己成为当前我国推进中小学信息化的瓶颈,基于此,结合我校实际,制约我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有待于提高,为此,提出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探索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特殊性、阶段性和规律性,营造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并取得相应理论技术成果,造就一批信息化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新型教师,从而达到改进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积极推进网络应用,实行网上公文传输、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教育教学管理等措施,增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和观念,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能力,不断发展的理念。

(2)相关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在确定目标时要有的放矢,要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所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质必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

(3)科学性原则。研究过程要以现代信息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案例、课例等教学实例开展校本教研,指导教师掌握信息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

(4)有序性原则。研究过程要根据教师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信息化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开展信息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5)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措施要以开展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利用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教师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丰富认知、学习技能、发展能力。

(6)长期性原则。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天有今天的培训内容,明天又有新的内容需要培训,永无止境。

(7)广泛性原则。就是面对全体教师,让所有在培训范围内的教师都能参加培训,都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让一个人掉队。培训方式要广泛多样,如讲座、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等。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自立项以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教学副校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书记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督促、监督和经费保障工作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确保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学副校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教学一线骨干负责制定校本培训的方案、实施培训及论证等相关工作,从微观上保证课题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教师的需要提供技术指导和各项服务。

六、主要工作

(1)准确定位,找准目标。事实上,任何先进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当中来,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其目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和不足,并将信息化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交流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具体的讲,只有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高了才能带来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为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找准目标,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教师提高信息化能力搭建平台。

(2)针对学校目前的发展态势,要想使学校走向更深层次、内涵式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我们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数据作为研究的对象,转变观念,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更强的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模式。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依据,我们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蓝本制定了《沾益县第三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我校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现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们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信息化能力在解决生活、工作中带来的实惠,增强了广大教师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为此,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应用,而应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将一线教师、校长、信息技术专家、教研人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朝着一个正确的、有价值的、对中学最有用的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情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的研究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4)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增强广大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难,为教学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教学模式,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七、主要成果

(1)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最近几年,虽然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生人数由前几年的1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800多人,教师由以前的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40多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受规模扩大而影响,反而呈现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2008年、2009年高考上线率都突破了90%,尖子率、重点率都名列沾益县前茅乃至全市前列,中考成绩也如此,现已成为曲靖市办学效益较好的学校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近年来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的措施是分不开的,2008年学校顺利晋升为二级一等完中并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学校”称号。

(2)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全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很多教师能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的查找、分析、整合、加工、处理,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整合成更适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通过对教师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point、上网等校本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了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解决了教师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自觉性、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每个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试题都是教师根据网上资源整合得到的结果,对学生而言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还要求教师把自身组织的资源上传到不同的网站进行资源交流、共享。课题组一名教师已成为中报教育网的在线名师,并在网络上发表论文、试题50多篇,“浅析高三数学总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文得到了多家网站转载,2009年11月份还得到了中报教育网在线名师推荐,还有很多教师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论文大赛获奖。

(3)学校自动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培训,提高了信息化办公效率和资源共享。比如: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计一次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工作量无法想象,但借助计算机利用电子表格Excel就非常容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公效率。

八、下一步研究思路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意义,使教师们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把工作做好。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健全教师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扩大培训受益面。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积极做好各种远程培训的指导、服务工作。研究远程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问题,探索、研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将远程学习、校本研修和集中面授辅导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有效培训模式。

(4)规范培训资源,加强培训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使教师切实从培训中受益,初步形成一套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方案和校本培训模式。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信息化培训
教师作品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中学教师教学自主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