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萍 刘媛媛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思路
——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贸易战略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萍 刘媛媛
后危机时代,气候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征收碳关税和应用碳标签等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国际环境下,要想继续保持贸易大国的地位,就需要调整原有的贸易战略。本文针对后危机时代贸易战略的调整提出了几点建议。
后危机时代 低碳经济 可持续 贸易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战略一直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战略。所谓的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在带来收益的同时,此战略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而环境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作为发展中国家,受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据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为12177.8亿美元,其中机械级运输设备出口为5770.45亿美元,轻纺织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为2198.77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7.3%和18.1%。这些产品具有“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
另外,英国Tyndall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部门从“碳出口”的角度研究中国贸易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后发现:2004年,中国由于进口货物和服务可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是3.81亿吨;从中国出口的货物产生大约14.9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是说,大约11.0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的净出口导致的,占中国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3%(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47.32亿吨);相当于同年日本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是德国、澳大利亚的排放总量之和,是英国全国排放量的2倍多。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要求2018年启动国际储备配额制度。该制度要求进口商从没有承担国际减排义务的国家进口相关商品时,购买排放配额。
与此同时,欧盟在设计后京都时代的减排制度过程中,拟将在没有达成全球减排协议的情形下,引进碳平均化体系。
这些事实说明,后危机时代将是低碳时代。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追求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将面临以下转变:
(1)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我国加工贸易的脆弱性进一步显露。燃料、化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出口中占据很大的份额。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对新能源、新技术的探索将成为各国的发展道路。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不具有稀缺性,很容易被新型低碳产品所替代,这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威胁。
(2)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均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已势不可挡。
(3)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劳工标准等非关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和《限量及交易法案》都授权奥巴马政府对那些没有实施碳减排限额强制政策国家的产品,在进口美国时要征收碳关税。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这些将对中国的外贸产生严重影响,也要求我们不得不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做出调整。
从根本上讲,面对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也需要用低碳化的产业基础加以铺垫。本文认为,基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贸易战略,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后危机时代的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需要改变粗放的出口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第一,我们要大力控制高碳行业的出口规模,减少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的初级产品出口,切实抑制国内高碳产业的过猛发展,从而控制污染排放量。第二,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和技术支持等手段积极鼓励环境友好型低碳产业的发展,如一般的家电、食品零售等。通过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发展并扩大出口,取得规模经济,在国内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贸易出口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OECD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5年我国对这三个经济体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绝大部分年份都在50%以上。
然而,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虽然欧美等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国家地位有所上升。碳要素的提出,使得国际分工格局将发生变化。因此,后危机时代,中国要发展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要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新兴出口市场的建立。
碳关税的征收,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必定会陷入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争端,碳关税等一些环境政策、法规正悄然成长。在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采取了双重标准。一方面设置绿色壁垒,防止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本国企业将污染较重和破坏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针对第一种标准,我们应该懂得贸易规则,加大研究应对国际碳关税的政策力度,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努力降低碳关税可能对我国高碳行业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收益损失。而对第二重标准,我们一方面需要改变外资的投资领域,将外资引进农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另一方面我国也设定相关的环境技术标准,将中国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严禁外国污染产业和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生产向中国转移。
在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趋势下,低碳技术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必将成为决定各国话语权的重要砝码。面对目前世界碳技术国际协作渠道不足且机制不健全的现实,我国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现存的协作渠道(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多国基金机制),努力申请低碳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减排协作新制度的建立,并且建立技术联盟,积极加入国外大公司发起的标准联盟,尤其是技术和标准共同开发的联盟,以此来巩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
[1]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2] 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1).
[3] 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4] 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
[5] 金三林.“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机遇与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J].开放导报,2012,(2).
[6] 杨昌荣.低碳经济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取向[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
[7]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8] 童霞,山丽杰,吴林海.基于绿色壁垒导向效应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F740
A
1005-5800(2010)11(c)-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