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曹秀娟
新《课标》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江西 曹秀娟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给传统的英语教学带来了至少四个方面的挑战: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挑战、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挑战、教师角色变化的挑战、教育评价变化的挑战。英语教学需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构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应对这些挑战。本文就构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基本步骤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1.1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实际掌握听、说、读、写能力
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言语和语言。语言指的是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言语指的是听、说、读、写言语活动。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实际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1]。
1.1.2 语言:口语第一性,书面语第二性
语言是有声语言。有声语言最本质的物质外壳是声音。任何一种有声语言,口语总是第一性的,是语言的最本质部分。书面语是口语的文字记录,是第二性的[2]。因此,英语教学,特别是起始阶段英语教学,首先要掌握语言的声音物质外壳,把培养听、说、日常生活情景对话练习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1.2.1 行为主义心理学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Skinner)认为: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于条件的形成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个体对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随后的强化作用,将影响这一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英语教学的过程也可概括为:“刺激—反应—强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幻灯图像和英语录音、情景对话刺激视听感官,学生做出反应,并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形成自动化习惯,使语言和情境相结合,创造出类似语言习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语言。
1.2.2 建构学派(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因此,英语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营造类似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类似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地选择新的信息,积极地建构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课标》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本文具体论述语言技能目标和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语语言的含义;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写是运用书面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依据《课标》中各年级语言技能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恰当的语言技能目标。
语言知识是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语音规则、拼写规则、语法规则等基础语言知识,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过教师应明确一点,即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备知识,目的在于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之中去,以提高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质量。
学习环境对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声音大小、温度高低、照明强弱、空间物品的合理布局,使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使用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增加语言输入,并通过语言调节学习行为和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微观语言环境;第三,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心理环境。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等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障碍也会增加。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积极使用英语自由的表达自己。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出现的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纠正必要的错误,不必有错必纠,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课堂的气氛应是轻松、愉悦的,而不是死寂的;应是活跃的,激发学生思维灵感的,而不是师生相对、面面相觑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交流的欲望,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学习。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三者的关系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学习任务;学生作为个体理解学习任务的意义和个体的相关性;学习任务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三者之间只有积极有效的“互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灵活的处理教材设计学习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了解、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提供各种服务。教师角色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应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应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寻找自己与教师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沟通、交流、接收和反馈;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地与学习任务互动,对学习任务进行内化。这种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增强学生语言的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如果把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视为条件,构建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视为措施,那么自由表达思想则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自由表达思想是指学生能独立的、恰当的使用得体的英语完整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由表达思想可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初学者就所学内容能够灵活的进行言语活动,如能就所学课文进行提问和回答;能就所学课文进行简略或详细的叙述;就所学课文内容能进行评论、自由对话,此为初级。能根据教师提供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进行讨论;能根据日常生活情景进行一般性的对话交流和独白等,属于中级。能独立的、恰当的使用得体的英语达到完整、流畅的同时可以用口头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则属于高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英语教学大纲(试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新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