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 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镇中心卫生院(150622)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心绞痛20例
张红娟 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镇中心卫生院(150622)
心绞痛;胸痹;银杏达莫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疗法;中成药疗法
银杏达莫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银杏叶,具有活血化瘀、扩冠脉、抗凝等功效,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救治。本文以20例心绞痛病人为对象,观察其抗心绞痛疗效。
1.1 病例选择 心绞痛诊断标准:①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主动脉病变、心肌病及严重贫血除外;②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中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自J点后0.08 s,测得ST段呈水平或斜形下移压低,并与P-R段相比压低1.0 mm或ST段抬高1.0 mm;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大分支有固定的狭窄,其狭窄程度达正常血管口径的50%以上[1]。
1.2 入选条件 ①符合上述诊断条件者;②心绞痛病史1个月以上,在正常生活中或运动后诱发的心绞痛发作每周至少3次;③静息时心电图正常,心绞痛发作时或负荷试验后出现缺血性ST-T改变;4~6个月内无心肌梗死,排除即将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2]。
1.3 入院病例 随机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40例心绞痛病人,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3~93岁,平均58岁,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1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250 ml或500 ml中静脉滴注,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消心痛5~10 mg,tid,po,并配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两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扩血管药物,若心绞痛发作可含服硝酸甘油片。
1.5 观察指标 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条件以及诱发心绞痛发作的劳累程度;硝酸甘油片的日耗量;心功能测定;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段及运动负荷心电图,必要时加作24 h动态心电图;尽可能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5个半衰期后再进入试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等[3]。
2.1 疗效判断 ①同等劳累程度时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80%,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次数限量运动试验心电图由阳性转为正常。②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日耗量<50%,静息或次级限量运动试验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1.5 mm,但未恢复正常,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或运动耐量上升1级为无效[4]。
2.2 临床疗效 治疗心绞痛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71.83%。80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20±12.5)mm Hg、(100±10)mm Hg(1 mmHg=0.133kPa),平均心率分别为(88±14)次/min、(72±10)次/min,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硬化性狭窄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致。中医属“胸痹”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多见,银杏达莫注射液为复方制剂,每10 ml(支)含银杏总黄酮9.0~11.0 mg、双嘧达莫3.6~4.4 mg,其中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改善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浓度(50μ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阻力等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抗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并具有受体阻滞剂,能缓和降低心率和血压的作用,减少心肌负荷使心肌耗氧量下降,从而有效地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同时能抗血小板聚集释放细胞因子,促进内在纤溶酶活性,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对异常血脂代谢有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逆转异常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细胞代谢及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脑血管病疗效好。
上述结果表明,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显著的抗心绞痛作用,能有效地纠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调整血压,同时亦有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作用,因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有确切的疗效。根据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银杏达莫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缺血性心脏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15.
[2]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汇报讨论会.常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1985年规划[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79,7(2):81.
[3] 张景云,路方红,阮景纯,等.银杏叶口服液对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抑制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1):13-14.
[4] 蒋建章,车峰远,刘翠菊,等.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5):388-389.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77
1672-2779(2010)-10-0088-01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