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 无意插柳——浅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三个典故

2010-08-15 00:49:31桂芳娜
中学语文 2010年24期
关键词:柔石方孝孺反动派

桂芳娜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尽管赏析它的文章很多了,但依然有挖不尽的宝藏。笔者不想泛泛而论,仅就文中的三个典故作一些粗浅的赏析。

一、作者用典的缘由

1931年2月7日,“左联”的五位优秀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噩耗传来,身为“左联”常委的鲁迅先生,悲愤难抑,挥毫写下了两篇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深刻的揭露。然而因“不敢”“不愿”“不屑”诸种原因,没有哪家报章杂志敢公开发表。几经周折,一篇(即《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秘密出版的《前哨》上发表了,另一篇(即《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拿到国外的一个刊物上才得以发表。事隔两年,五烈士的鲜血仍历历在目,悲愤仍时时袭击作者的心。于是作者决定再写一篇文章,一为自己,摆脱悲哀,奋然前行;二为烈士,让他们可爱的形象永远活在世人心中;三为革命,愤怒控诉国民党政府的暴行,鼓舞革命者进行战斗。然而,这种主题的文章哪能通过反动政府的严密检查?出于无奈,鲁迅先生用了隐晦曲折的笔法,即在叙写自己与五烈士的交往中,顺便插入一些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曲。这样才使得《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了检查,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二、作者用典的寓意

作者在介绍柔石的籍贯和性格时,引出了方孝孺的典故。方孝孺是柔石的同乡,都是台州宁海人。两人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硬气”“迂”。柔石的 “硬气”和“迂”文中自有交代,方孝孺的“硬气”和“迂”,就需要联想其人其事了。

方孝孺是明代人,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深受明惠帝器重。后来,惠帝的叔父朱棣为夺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抓进监狱。朱棣命他起草即位诏书,他坚决不从,结果惨遭杀害,被灭九族,殃及870余人。朱棣犯上作乱,篡夺皇位,大逆不道。方孝孺对主忠诚,不为逆贼做事,本无可厚非,却遭此屠戮。可见,朱棣是多么的残暴和没有人性啊!对照柔石他们。他们又何罪之有呢?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坚持真理和正义,不愿为虎作伥而已,却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作者暗示人们: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跟朱棣是多么的相似啊。

柔石被捕时,从他口袋里搜出了作者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印书合同。作者因而受到牵连。是坐以待毙,还是走为上?作者想到了《说岳全传》里的一个典故:秦桧为了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岳飞。岳飞奉召回来的路上,途经镇江时,到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有牢狱之灾,会遭奸人陷害。劝岳飞隐迹江湖。但岳飞没有听从,回去后果然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后来秦桧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何立去捉拿道悦禅师。何立一到,道悦禅师便留下一句偈语“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坐化了。面对邪恶势力,道悦采用了逃避式的坐化方式。鲁迅先生不赞成这种做法,他选取了连夜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的方式。这是作者对革命者不要轻易牺牲的一种暗示。其实作者的主要寓意还不在此。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等人,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岳飞还要去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和尚,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通过类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铲除异己,跟臭名昭著的秦桧如出一辙,这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

作者在最后一个部分,抒发“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感慨时,引出了向子期的《思旧赋》。向子期,即向秀,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嵇康是魏晋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竹林七贤”的成员。他为人狂放不羁,愤世嫉俗,公开表示“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借礼教维护统治的司马氏集团深为不满,因此被司马昭及其亲信钟会视为异类。嵇康和吕巽、吕安兄弟俩都十分友好。吕巽强暴了吕安的妻子,反而诬告吕安不孝。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就要被杀。吕安被囚后,在狱中为自己辩解,说嵇康可以作证。嵇康答应为吕安作证,想不到因此受到株连,也被捕入狱。司马昭轻信了对嵇康素来怀恨在心的钟会的诽谤,并被嵇康的不合作态度激怒,借着嵇康出庭作证的机会,将他同吕安一起杀死。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冤案,也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一个典型。作为嵇康、吕安的好友,向秀当然义愤填膺。但在当时司马氏的高压之下,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只能把《思旧赋》写得短而隐晦,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很明显,作者引用这一典故,意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正直的人没有言论自由的罪行;也为了有力地证明,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本文运用的这三个典故,乍看起来,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的,其实却是精心挑选,特意安排的。表面上是点到为止,感情平淡,其实通过读者的类比联想,字里行间透露出被压抑着的满腔悲愤,曲折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的罪行。这一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检查大员恐怕是没有想到吧。这便验证了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发”。

三、作者用典的效果

《为了忘却的记念》有了这三个典故的加盟,无论在内容方面、语句方面、战斗力方面,还是主题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左联”五烈士事件,扩展到方孝孺事件、道悦禅师事件和嵇康吕安事件,文章的内涵丰富多了。

其次,它增强了语句的意蕴。作者在写这三个典故的时候,只有片言只语的提及,含而不露,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知道这三个典故的读者,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其具体内容来。不知道这三个典故的读者,或思量,或请教,或查找资料,一旦弄明白,便会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这比直接写出来,隽永多了。

再次,它使得揭露更加具体形象有力。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了“左联”五作家,如果一味地揭露,读者还是不甚了了。作者把这一事件同方孝孺事件、道悦禅师事件、嵇康吕安事件一类比,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和没有人性就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朱棣的残忍千夫所指,秦桧的残忍臭名昭著,司马昭的残忍路人皆知。那么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呢?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就使得揭露入木三分,更加有力。

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三个典故,按明代——宋代——魏晋的顺序向古代延展,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了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嵇康、吕安无辜被杀,向子期连多说几句话的自由都没有;道悦坐化,那是被压迫者幻想脱离苦海唯一的好方法;方孝孺不给朱棣写即位诏书,便被诛灭九族,殃及870多人;最近三十年来,许多青年的血,更是层层淤积。可以说,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流淌着被压迫者的鲜血,一部古代史,一部现代史,便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作者没有孤立地看待“五烈士”的被杀事件,而是把它放到历史长河中来观照。这就使人们认清了一切压迫者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吃人本质,从而启示人们,“夜正长,路也正长”,只有持久地斗争下去,彻底打翻反动统治者,才能争取光明。这是何等深刻的主题啊!

由此看来,文中的三个典故,实在是匠心独运,一箭多雕。也许作者引用这三个典故并没有想过这些,但客观上却达到了这种艺术效果。这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了。

猜你喜欢
柔石方孝孺反动派
我是一个叛徒
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 05:24:58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文人的气节
参花(上)(2017年8期)2017-08-09 04:53:46
爱如朝花,明媚芬芳
相扶
相扶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
方孝孺遭诛始末
知识窗(1998年9期)1998-03-18 10:21:46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青年(1966年10期)1966-08-17 03:19:36
狱中诗
中国青年(1962年12期)1962-08-16 03: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