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和
许多教师觉得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以下几种方式,既体现了作文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又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不妨一试。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都是指导学生如何作文,而对学生的“生活”却忽略了。完整的作文教学,应把“指导作文”与“引导生活”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作文。生活中的“美”,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有的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因此,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的基础上,让他们养成真心赏识的习惯。赏识时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适度,不要夸张,要因人之所需,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要学会走近他人,多做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作文的命题要新颖,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的“百草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有人对朱自清先生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总结,认为“他最得力的一着,便是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朱自清先生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抓住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妨开展如评优竞赛,办手抄报,办文学团体,向报刊推荐优秀作文等活动。
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成功,源于作者阿来丰富的生活积淀、文化积淀以及深刻独到的生活感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有专家指出:作者选用麦其土司儿子的“傻眼”观世界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也是小说“色彩斑斓”的大亮点,令人耳目一新。其实,在平时的作文中,灵活运用主体视角创新,往往更容易在一些“面目类似”的作文中熠熠放光,出奇制胜。
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如有位学生写以“假如”为话题的作文时写道:假如有来世,我愿做父母的双亲,我也要在母亲上学前,递上热牛奶,……我也要像父亲那样……让他领悟人生的哲理。这种换位思考,正是吐自己心声,赞父母行为的最好角度。
主体心灵独白,在作文写作中,改变直接讴歌的写作形式,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让自己的情感宣泄达到最高点,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作文要感情真实”的要求。
第三者视角的创新,包括物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的创新。物的视角,是指以除人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视角切入:晚上,我(眼睛)强打精神,陪伴主人做作业到深夜;早上上课时,我迷迷糊糊,害得主人受到老师的批评。因而主人责怪我,我感到非常难受。小作者通过眼睛的遭遇,揭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令人深思。
他人的视角即以第三者的主体视角切入。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以一个小伙计的视角切入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用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发展历程,更能审时度势,明察秋毫。在形式上更能吸引人,在表达上往往更生动、更形象。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于是,“模式作文”、“技巧作文”、“追溯作文”盛行不衰。作文教学要快速走出唯“考”是从的怪圈,回归到作文为“人”的正途上来。为此要做到三健康。
“做真人,说真话”这是做人作文的准则。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说漂亮话。一生追求真理,抒写真情的世纪老人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可谓是“说真话”的典范。作文教学时,不妨通过《随想录》,让学生从感悟中体会:诚实是作文最宝贵的品质。
作文的思维健康,是要倡导积极向上的、不拘一格的、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在“实”的基础上求“活”求“新”。切记思维孤陋,平庸,偏执。
信息媒体的多样化,言论空间的开放化,使现代中学生文风一改昔日的稚嫩的“学生腔”,他们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或新颖或深刻,所用文笔或诙谐或老辣,令人心喜。然而他们往往把“无病呻吟”当作前卫的抒情,视灰色为幽默,毫无意义的“洋化”,别出心裁的“杜撰”,使全文如色彩斑斓的百衲衣。
作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做作文的主人,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习作上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那么作文写作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