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确实显示出其非凡的魅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课堂教学单一、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的事物往往会使人产生新鲜感,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也会很感兴趣地把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播放配有画面和朗读的录像,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将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多媒体参与教学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人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信息在知识传递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图像或音像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直观、接收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它能将认识对象在大与小、虚与实、静与动之间相互转化,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件、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而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与密度。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旋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高中语文教材不乏《荷塘月色》、《荷花淀》、《我的空中楼阁》这样描写优美景致的作品,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文字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美的熏陶。也可以配合教学的需要,向学生展示书法、传统绘画、雕塑等作品,如学习《兰亭集序》时欣赏行书《兰亭集序》气韵流注之美;学习《道士塔》展示敦煌文物,让精美绝伦的敦煌艺术激发学生对美的思慕和追求以及对破坏掠夺美的行径的愤慨。加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博采众长。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从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材料;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点击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例如《长亭送别》一文的教学,可以从网上查找资料,把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五大块:学习指导、相关资料、文本研究、问题探究、同步导练。学习指导有文体知识;分析概括崔莺莺与张生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文中曲词的情景交融特色;识别对偶句、比喻、用典、夸张、排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它使学生不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来学习语文,还可以在互联网这个无限广阔的课堂里自主地学习。
当然,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利与弊往往是相互存在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当前的语文公开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99.9%的老师都用多媒体上课。而平时的语文课中,只要具备了多媒体设备的教室,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是每课必用多媒体的。甚至有些地方招聘老师首要的条件是会不会使用多媒体上课,单凭这一点就吓退了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超语文教学艺术的老师。
语文到底姓什么?毋庸置疑,语文姓“语”而非姓“多媒体”。多媒体不管多么完善都只能充当辅助手段,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而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又不是单一的,还可以板书、制作教具等。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单一运用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抹杀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颠覆了语文的主体性。
“语文”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语言是语文的核心,它直接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表现在听说读写的形式上,而能给予人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生活态度、灵魂归宿的,是语文的人文艺术性而非工具性。但是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恰恰破坏了语文的人文艺术性。
语言是需要感悟的,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踏春归来马蹄香”,其境界妙不可言,即使是再完美的多媒体影音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现代中学生的语感相当弱,很大程度上就是多媒体音频剥夺了学生的读音时间。某教师的一句话道破天机——课改未成课堂乱,源自师生不读书。
课文的解读更多体现为多向性,对某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有多种结果,由不同的老师讲授有不同的体验,而不同时间段的解读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相同文章的解读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见,在所有科目当中,语文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
而多媒体往往把人物、情节、语言、动作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以声音、图像、色彩等构成一个特定情境,这样势必会缩小学生想像的空间,束缚他们的思维,不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文学作品欣赏的规律。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高低不在于其成书与否,或字数之多少,甚至不在于它拥有读者之多寡,而是它在读者中起到何种作用。可是我们在上语文课时,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看、读、品、思,就剥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能力,那么该文学作品的二次创造就无法完成,这既是对作为读者的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作品的亵渎。
笔者认为,语文老师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的难度远远大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更能显示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艺术。“粉笔+黑板”也好,多媒体也罢,都只能是一种手段。随着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各种各样的课件已经随时可下载,教师可以坐享其成。教师疏远了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板书的研究、对课堂艺术的研究,少了这些之外,还算是语文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