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泉
学生在作文中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即浅性思维,或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或简单想象,不顾真实;或兼而有之。
先看一个实例。有篇作文这样写:班上一个同学的500元钱不见了,大家都怀疑是女同学芳芳所为,因为她家里很穷,又曾单独待在教室里,并且事发之后又添了新衣和学习用品。为了证明芳芳没有偷钱,文章最后交待了这样的事实:芳芳的姑姑小时候被人偷走了,前几天找到了亲人,一下子给了芳芳2000元钱。同时,那同学的500元钱也找到了。
“丢失”的东西“失而复得”,被怀疑的人最终证明是无辜的——类似的作文实在不少。这篇文章加入一段姑姑的故事,可谓新鲜、曲折,可是合理吗?其不合理的方面有:姑姑怎么一下子就给了芳芳那么多钱?即便如此,家境贫寒的芳芳怎么会又是买衣服又是添学习用品?若进一步追问,怎样的人会偷人家小孩?穷人?那么被偷的姑姑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钱给芳芳?若是富人,又有必要偷吗?再生一个,或干脆买一个就是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的情节呢?我想这主要是作者先有一个芳芳不是小偷的想法,然后就编造故事来证明。这实质上就是思维过程中的浅性思维。,
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认为,思维品质的成分与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其中,深刻性是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为了增强其思维能力,摒弃写作过程中的浅性思维都很有必要。
首先,要培养学生深刻思维的习惯。语文学习是一种习惯,深刻思维更是一种习惯。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进度、以教材和参考书为标准的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教师不敢放开手脚用足够的时间去指导学生的思维。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训练仅是一种形式而已,顶多只是“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而从学生方面看,冥思苦想当然不如静听结果来得轻松。这样,教师无暇训练学生思维,而学生也乐得不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简单。
写作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机会和最好途径,可从指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入手。比如说有同学发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骗局很多,于是就片面地认为这个社会充满了阴暗。这时就可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骗人?什么样的人会骗人?是不是所有人都上当受骗?为什么有的人会受骗,而有的人不会受骗呢?思考后发现:骗人的人毕竟是少数;受骗的人往往都有贪图小便宜的特点,而不上当的人大都具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进而可得出抵拒骗局重在提高自身素质的结论。再如现在学生常常抱怨学习太苦,以致厌学怕学。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习苦在哪里?苦在表面的作业多、考试多,更苦在内在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这种内在的苦又来自哪里?来自父母老师的期望,来自社会的竞争;这些又说明了什么?父母老师的关爱,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至此,或许会得出“学习虽苦,但苦中亦有甜”的结论。这样,自然而然地将思维由片面引向全面,由浅显引向深刻,若假以时日,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则必然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其次,要教给学生深刻思维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给学生思维的结果,不如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1)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考问题一定不能想当然,而应该具体分析,或自然联想,或阐明理由。比如对钗黛的评价,好坏优劣各有评说,但根本还应该是抓住曹雪芹的原话:“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否则,不管作何评价都必然会带上我们个人的情感,进而影响到评价的公允。抓住“叹”“怜”二字,再联系钗黛二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二人的特定身份,我们会发现,二人虽存在着性格上的差异,但并没有人格上的好坏优劣,二人都值得我们同情。由此出发,进一步思考,我们还会生成这样的认识:无论是遵循封建道德还是背叛封建思想,封建时代的女子都难逃最终的悲剧命运。
(2)全面思考,辩证思维。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因此,对人、物、事的评价要全面,不能片面;要辩证,不能绝对化。比如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既不能一味赞颂,因为他有残忍、嫉妒、自私的一面;同时也不能一味贬斥,因为他又确实具有雄才伟略,并且识才爱才。
(3)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时我们单一地思考某个问题,可能会流于表面不见实质,甚至陷入迷宫,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或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得出独到的见解。如上面提到的曹操惜才、爱才,思贤若渴,可他却又杀害了才华横溢的杨修,这不是矛盾吗?我们不妨先想想曹操爱的是哪种才:赤壁一战曹操被打得大败,却发出由衷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因为孙权有才更有志;曹操还礼待另一敌对阵营中的关羽——因为关羽有一股忠义之气。再看杨修是何才:“门中一活”为“阔”,是小聪明;“一合酥”为“一人一口酥”,是自作聪明;由“鸡肋”想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并进而揣摩出曹操要退兵的想法,确实可称其聪明,但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他不识时务。或许他至死都未明白自己的死乃在于自己恃才放旷,言语不慎,行事不谨。由此,再回到曹操惜才爱才而又杀才这一看似矛盾的话题上,我们是否能得出“要有才,更要有德”这一结论呢?
(4)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发展则是绝对的。明乎此,我们看问题时,就不能只看眼前,而应立足长远。比如读了“薛谭学讴”的故事,我们大多肯定薛谭迷途知返、“终身不敢言归”的精神,但如果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终身不敢言归”的结果顶多只是成为“秦青第二”,又何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更遑论艺术的促进与发展了。
作文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考试中所占分值最大的一题,因此过好写作关至关重要。写作的过程实质是思维的过程,摒弃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浅性思维,养成深刻思维的习惯,掌握深刻思维的方法,进而形成深刻思维,是冲破学生怕写作、写不好这一“瓶颈”的关键。只要切实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让思维之花在作文天地里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