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勇东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散文名篇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杨朔《荔枝蜜》中的蜜蜂等,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散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便是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散文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散文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散文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如果从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以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1.联想的触发点。在有多个意象的散文中,前面的意象往往是联想到下一个意象的触发点。如杨朔《荔枝蜜》中,“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由荔枝蜜甜香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2.形散神不散的线索。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做到神不散,这就必须有一条线索。从初中上来的学生在写散文时,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文章时,对于要写几件事的散文,往往结构混乱,不仅形散,神也散。而有的意象往往能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起文章的故事,使得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文章围绕背影,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载体。文学忌讳直白,往往借助外物抒发情感、表达志向,这个外物就是意象。如茅盾《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通过白杨树这一载体,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1.从文化积淀中选取意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积累和创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意象,如用月亮抒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用柳树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并引发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用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选用这些意象运用在散文中,往往很容易引是大家的共鸣,如彭荆风的散文《驿路梨花》通过洁白的驿路梨花,赞扬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深挚的友爱关系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2.从生活中选取意象。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就会发现许多感人的意象。如有一位学生在她的作文《回味》中,选取母亲的头发作为意象,通过母亲头发由美丽的秀发——有几丝白发——花白,写出了多年来母亲对自已的关爱,多年来的辛苦的操劳。又如张洁的《挖荠菜》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3.根据事物的相似点,创设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意象。托物言志就是借用与所抒发的理想或所赞扬的事物表达志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从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到描写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通过想象,营造自己心目中的意象。意象不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时是作者想象构思出来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这个地方可以在美丽的海边,可以在无人的沙漠,也可以在自家的古井旁。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所需要的避风港也就自然会不同。在《我的空中楼阁》里,作者营造了一个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竞争的压力,只有美丽安谧舒适的小屋,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
1.触景生情,引出自己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国家破灭,看到花、鸟都会悲伤。又如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开篇写道:“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嘴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作者由眼前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由眼前景引出浓浓的故乡情。
2.通过意象的变化,感受世事的沧桑,人间的真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优秀的散文往往通过对意象感情的变化表情达意。如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开头写道:“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开始的时候,作者并不喜欢蜜蜂,中间部分作者的感情起了一些变化:“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通过对蜜蜂生活习性的了解,作者在结尾由衷地赞美蜜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并升华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蜜蜂这个意象感情的变化,由不喜欢,到想去看看,最后到由衷地赞美,先抑后扬。
3.睹物思人,表达深深的思念。文学作品忌直白,许多作品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表现浓浓的亲情、友情。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文章由羚羊木雕引出对朋友万芳的回忆。又如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浸泡过的野山楂》的开头:“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伙伴们喜欢捡地上的,那种熟透了的,薄薄的果皮有些蔫了的,因为那样的果儿比较不苦。而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甜,才苦。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文章通过陈山楂,引出了外婆为自己炒陈山楂的回忆,从平凡生活的小事体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人生“因为有爱就不苦”的真谛。
4.抓住意象特点,铺陈描写抒情。描写是散文的重要表达方式,散文往往通过描写为抒情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加强抒情色彩。因此好的散文往往抓住意象特点,铺陈描写抒情。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对荷塘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抓住了月下荷塘的特点。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通过这些铺陈描写,表现了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小天地的闲适心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提倡写作多样化与个性化,对于学生的文体选择,不进行强求,对于那些不喜欢写散文、不适合写散文的学生,不能强求他们写散文,可以训练他们写好议论文。
(2)意象的选择应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应先学习选用生活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如爷爷的手杖、妈妈的白发等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真、善、美的能力。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然景物的意象,如各种花草、树木等等,找出它们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进行描写抒情。
(3)在意象的使用上,应先将意象当做线索或触发点来使用,然后逐过渡到先抑后扬布置文章的结构,最后作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载体使用。
(4)意象的使用要体现真情实感,不要人为地给景物戴上某种象征的帽子,也不要人为地对意象进行先抑后扬,做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描写或拔高其思想意义。
在提倡个性化教学的今天,如果高中作文教学还是议论文一统天下,不仅会影响学生写作的兴趣,也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指导多种文体的训练,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时,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不失为一个突破口和重点,也许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