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010-08-15 00:49:31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触龙邹忌齐王

姚 红

综观时下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必需。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从理解方法和策略上下功夫

由于文言文写作时间年代久远,篇章内容包含很多艰涩难懂的文字和历史久远的文化背景,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必须要从理解方法和策略上下功夫。首先,要改善“教读—解词—串讲—翻译”这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这种方法过分囿于字词。事实上,师生相互花了不少时间在字词上,忽略了对整篇文章脉络的理解。

我始终认为字词教学是最简单的教学,我们大可以把字词权力全部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积累。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等,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把重心用于那些富有挑战性、开拓性的未知领域。再大胆一些,我们就不能把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吗?或者尽最大可能扔掉,完全由学生来学!我们给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准备。据我所知,学生身边的辅导资料全有了,教师上课讲字词,他们根本不听,他们在看你能耍什么新花样,讲出什么新东西来!

二、重视文言文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应把精力全部用来分析文意,培养学生如何欣赏文言文的能力。瞿卫星《当代人文视野中的课堂教学改造》提出:“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把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对话’的关注。”当代语文教学应该由传授知识向发现智能,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由结果向过程,由课本向人本身,由师主导、生主体向师生双主体转移,“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题目着手,抓住邹忌、齐王这两个人物形象,紧扣“邹忌讽”与“齐王纳”同态互补的关系,仔细品读“邹忌讽”的智慧和“齐王纳”的气度,从而体味《战国策》“以智服人”的行文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醒学生注意邹忌在历史上的双重人格,思考其为“君子乎?小人乎?”,让同学们全面了解邹忌这个人并客观地评价他“妙譬讽齐王、鼓琴见齐王”的胆识和贡献,但对他肆意坑害田忌的做法也要提出批判。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学习古文时受到的第一刺激是文字,其次才是思想内容。因此,克服字词关仍是不可忽视的,但不必拘泥于它,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因为那样会肢解课文,扼杀学生兴趣。一言以蔽之,课堂重心不能放在字词上。

三、重视文言阅读,让学生读出精神来

教材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客体,我们必须紧扣教材,但不能除了教材什么都没有。因为教材上有的基本上不要教师讲,学生也不太感兴趣,必须结合教材作些发挥,让他们时不时地“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换言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职能必须由摹仿、记忆向研究、创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整体感知、学会欣赏,由句读解意向古文化与古代智慧的发现与传播转化。为了实现这种职能转化,我们要注重两个“实验”,即综合化教学实验和研究性教学实验。这两个“实验”,开拓了文言文教学的广阔空间,为师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课堂是一扇门,一扇开放的门,它不仅是传输知识的地方,也是科研的地方、创造的地方,有许多思想可以从这里产生。因此,文言课堂不能“述而不作”,它必须提升智慧含量、学术含量,将真正的知识、智能与学生交流、对话和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深入持久的审美愉悦。我们要提醒学生抓住课堂上的问题,深入钻研,热情讨论,学会学习,锐意创新。如有一次课上,我们发现《触龙说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解释成“抓住她的脚为她哭泣”令人莫名其妙,我发动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最后终于搞清楚了:原来,古代嫁女有哭嫁的风俗,据说娘家哭可以给女儿带来幸福。燕后出嫁,那时乘的马车,车轼很高,故其临行时,赵太后只能在车下面“持其踵为之泣”。此外,学生对文中的蛮横无礼、置国家安危于脑后的赵太后很讨厌,但我们只要补充《战国策·齐策·赵太后问齐使》中“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一段,让学生了解赵太后深明大义的另一面。正是因为她有这另一面,所以左师触龙才能最终说服她!同样,我们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在理解触龙这个形象时,也不要被他“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的龙钟老态所迷惑,他是一个老谋深算、城府很深、“以智服人”的游说老将!我们只要把他和烛之武、邹忌比较一下就知道了:烛之武虽然最终说服了秦伯,但外交上奴颜婢膝,有失尊严。邹忌从日常琐事中通过三问、三思、三比说服齐王,也是由一事而引申,思维的长度与强度是不大的。触龙则先采用“缓冲法”,从日常起居东拉西扯,消除太后的戒心;然后采用“引诱法”,从自己“最少”的儿子舒淇谈起,使太后自然而然想着幼子长安君;再则采用“旁击法”,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高度,说太后偏爱燕后,进而引发太后思考如何真正爱幼子长安君;最后,水到渠成,采用“直入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太后。既不失尊严,也不能简单从事 (因为太后盛怒),触龙谈笑风生,流水行云,处变不惊,举重若轻,其高超的说谏艺术令人折服。

四、重视交代背景资料,鼓励学生结合经验充分想象、欣赏

文学源于生活,彼时彼地彼人与文章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应当让学生动手,在预习中搜集整理作者的基本情况,此文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特点。而且关键的背景信息要等到理解文义、把握要旨的关键时刻加以补充或点明(最好不要在作者简介中轻易交代,让珠混于鱼目),以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入情诵读,他们的感悟往往鲜明深刻,朗读自然用情投入,这种朗读的幸福感对培养自主性是大有裨益的。例如,《观沧海》中曹操当时的胜局与他的踌躇满志,《赤壁》中杜牧的怀才不遇,都是领悟主旨入情诵读的重要钥匙。

文字本是无声语言,但其中的信息却色彩纷呈,神形兼备,声情并茂。唯有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大胆而充分地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情与景,方可让旧知与新知、我有与人有、文字与情感沟通起来,达到深刻而鲜活的情感体验,方可谓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对话,方可悟情明理,深入理解文章。如《与朱元思书》这类借景抒情的诗文,通过想象意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作者醉心林泉的恬淡自适。而像《孙权劝学》,寓理于事,联想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受孙权“劝”学时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想象揣摩鲁肃赞叹的语气、吕蒙自豪的神情,从而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总之,无论是简明精练的语言,还是深沉蕴藉的内涵,亦或巧妙多样的技法,教材选编的古诗文都是值得现代人吟咏咀嚼、继承发扬的优秀典范。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改变对文言文的态度,让他们真正喜爱上博大精深的文言文。

猜你喜欢
触龙邹忌齐王
家训小故事:触龙说赵太后
家教世界(2024年7期)2024-04-30 08:15:32
家训小故事:触龙说赵太后
家教世界(2024年4期)2024-03-28 12:03:14
邹忌劝齐王纳谏
童话世界(2020年34期)2021-01-14 00:32:48
呆若木鸡
邹忌比美
情理兼容进谏辞 赤诚感人爱国心
呆若木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0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