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莉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大多数学生比较头疼的,以致有些学生应试时只是蒙、猜而已;而有些学生平时对此下的功夫倒不少,但事倍功半,能力水平的提高并不理想。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如下几个意识:
强化教材意识是指平时注重教材要点的积累,充实“库存”,这样在面对一个陌生文段时才能够应付自如。如: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段文字与教材有关的要点有:
教材中没有“多”是“赞美”的例子,但是却有“少”的例子,如:“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
整体意识即时刻不忘将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放在整体语境中来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到古文在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如语句对称等等。如: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老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①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辨析:“乡”通“向”,见于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果北乡自刭”,而“道”联系孟子的思想,自然会想到“王道”,且下文有“仁”字,自然为“仁政”,这样“君不乡道”便不难理解。难点在于“不志于仁”之“志”字,教材常见有“志向”、“记录”等义项,皆不恰当,联系上文之“乡(向)”之“向往”之意,再结合上下两句句式相同,可得出“志”为“追求”意,这样就可得出全句的正确译文: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夏桀一样的人富有啊。
②“吾尝为鲍叔谋而更穷困”中,谁“更穷困”更重要,很多学生译为“管仲自己”,但如注意到前半句有“为鲍叔谋事”则可知为“让鲍叔更穷困”。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辨析:“虽”当为句首标志,而“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根据古文句式工整语意照应之特点,可知“今之道”对“今之俗”,因此,断句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所谓要点,体现在试卷上就是常说的得分点,这一点高考评分标准都有明确的强调,如2004年普通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文言文翻译: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答案和评分参考: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4分)
译出大意给2分;“裁”、“分赈”、“朝夕”三处,译出一处给1分,给满2分为止。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4分)
译出大意给2分;“逮”、“孝悌”、“替”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给满2分为止。
再如2007年普通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文言文翻译: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2)契丹亦以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蔽之。
答案和评分参考:
(1)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5分)
译出大意给3分;“书”、“遗”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译出大意给2分;“利”、“期”、“蔽之”三处,每译出一处给1分。
要向练习要质量,将每一字落到实处。而这里说的练习指的是“笔练”。面对文言语句如果只是想想而已,那只是停留在“意译”阶段,只有写出来才能暴露问题,才能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提高理解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