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450000)
张东岳教授治疗便秘经验总结
张相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450000)
便秘;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张东岳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且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可给患者造成身体、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不适,有资料报道约30%年轻人和20%老年人有排便费力[1]。笔者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张东岳教授,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对老师治疗便秘的经验作一简要总结,供同仁借鉴。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活动时,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等互相密切联系,到得动态的协调。在病理状态下,任何一个部分的病变必然影响其他部分,局部的病变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整体息息相关。便秘亦是如此,它虽然是一个局部症状,但可引发全身多种疾病,且与肺、脾、肾、气虚、血虚有很大关系。该病虽然病情变化多端,既有时相之异,又有定位之差,定性之殊,以及病情长短、轻重之量学概念,其在发病个体的表现也颇不一致。
另外,整体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全身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因此,定位辨证,既应综合考虑整体,又应照顾各脏腑、经络、气血局部变化的特殊性。虽各脏腑具有其特殊性,也还有脏腑病性的问题,但这一病性又离不开八纲六淫等因素。因此,从这些纷纭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一条关键的、总的规律便可提纲挈领,治疗不致偏颇。
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反复强调轻重缓急,辨证论治。一般由高热或饮食不节引起的便秘,病程短、发病急,属于急性,主要因高热伤津、肝胃不和、脾胃失调以致水不行舟所致。而经过反复治疗不愈,慢性的、持久的便秘,即所谓的“习惯性便秘”。老师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便秘分为以下五型[2]:①肠道实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身热面红,腹胀,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②肠道气滞:大便不畅,欲便不得,嗳气频作,或腹中胀痛,舌质暗,苔白,脉弦。③脾虚气弱:大便干结或排便不利,临厕努挣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便后乏力,神疲气怯,舌质淡,苔薄,脉弱。④脾肾阳虚: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腹中冷痛,喜热怕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⑤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粪,口干少津,神疲纳呆,舌红,苔少,脉细数。
尽管便秘的中医病因、病症十分复杂,但临床治疗只要抓准病因,辨证论治,用药得当,便能药到病除。老师对本病擅于分型论治,每每取得较好疗效,顽疾自除。①肠道实热者,治宜清热导滞,润肠通便,方药给以热秘荃:枳实、芒硝、厚朴、大黄、当归、白芍、桃仁、麦冬、生地黄、黄芩、桔梗、莱菔子、甘草加减。②肠道气滞者治宜顺气导滞,方药给以宣达散:苏子、制半夏、前胡、厚朴(姜汁炒)、炙甘草、当归、陈皮、生姜、肉桂、瓜蒌仁、枳壳、莱菔子加减。③脾虚者治宜补脾益气润肠,方药给以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加减。④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通便,方药给以培元丹:当归梢、白芍、何首乌、女贞子、锁阳、韭菜子、熟地黄、桃仁泥、火麻仁、莱菔子、甘草加减。⑤阴虚肠燥者治宜滋阴润肠通便,方药给以秘宝康:全当归(油炒)、肉苁蓉、何首乌、白芍、槐米、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瓜蒌仁、苦杏仁、锁阳、陈皮、莱菔子、焦三仙、甘草加减[2]。
历代中医文献对便秘的命名不一。在《黄帝内经》里称便秘为“大便难”,“后下利”等,汉代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脾约”的记载。其它医著如《兰室秘藏》,《丹溪心法》、《名医类案》等书中则分别有“大便结燥”、“大便燥结”的叙述。到了清代冼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秩》,才出现“便秘”这个名称[3]。
便秘日久,肠道气机阻滞,轻则影响消化功能,可有腹胀不适,脘闷嗳气,食欲减退、恶心欲呕等症状。重者可引起头晕,烦燥易怒,失眠等情志方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学习、生活、工作,更甚者可引起其他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脱垂、肠梗阻等胃肠疾患。
老师认为便秘多责之于肠道燥热,耗伤津液,津失输布,不能下润大肠,而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故《六科准绳》曰:“热秘是由大肠燥热所致”。同时,气虚大肠传送无力,大便排出困难;血虚则津枯,不能下润大便,致大便干燥,排便不畅。《医学心悟·大便不通》“若老弱人精血不足,新产妇人气血干枯,以致肠胃不润……。”老师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此治疗便秘的良方,历经验证,屡用屡验,疗效不凡,即使极顽固的便秘,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治愈。老师同时强调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保持精神舒畅,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排便习惯,定时登厕,均可有利于便秘的治疗。○S
[1] Kamm MA.Idiopathic.constipathon:any nvovements Scand[J]. Gastroentevol, 1992,27(Suppl.192):106.
[2] 张东岳,刘佃温.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01-1103.
[3] 王天龙.浅论便秘施治[J].陕西中医,1999,20(4):172-173.
[4] 岳维成,包丽红.便秘的辨证分型施治[J].中医药学刊,2003,21(8):1380.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4.149
1672-2779(2010)-24-0176-01
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