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顾永杰
达成新课改目标的一堂计算机课
江苏 顾永杰
职业教育积极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专业课程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在此,以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阐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
笔者有幸参加了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践教学竞赛,参赛的《奥运画卷仿例——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取得比赛一等奖。现将这节实践课教学设计与大家进行交流,敬请指导。
Flash“遮罩动画”是特殊动画类型的一种,能使产生一些特效动画。学好“遮罩动画”技术,可以为后面创作大型的Flash动画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课前精心挑选奥运画卷这一遮罩动画应用实例,在学生对“遮罩动画”原理有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和拓展。
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要引导到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模仿教学案例进行自主设计,让学生体验自主创作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但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积累制作遮罩动画的技巧,培养学生运用遮罩动画自主创作的能力。
为达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依照“遮罩动画”这一项目模块的特点,我采用“任务驱动、引导创新”的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实例任务”为载体→分析设计思路→联系生活→自主创新制作→教师指导操作→师生评价总结→师生共同进步。它不仅重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更重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体验自主创新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采用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制作动画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自主探究学习中。
第二个环节是:任务驱动,引导创作,探求新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通过画卷展开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遮罩动画的构件及制作方法。
然后,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学习任务表来理清设计思路;根据任务模块,层层推进,借助自主学习材料来指导创作,依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挑选素材。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典型问题,及时解决,并根据学生的个性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第三个环节是: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通过评价,激发思维,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我也发挥着师评的赏识激励作用。同时我也发挥着师评的赏识激励作用。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遮罩动画的操作技能,又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各抒己见,广泛交流,在畅所欲言中、在收获的喜悦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拓展延伸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正迁移。在学生掌握了遮罩动画制作方法后,引导学生将遮罩动画应用推广到生活之中,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的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营造开放型课堂教学氛围。
通过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充分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渴望求知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让学生学会小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并且有一个整体的目标。通过小组学习、个别学习让学生完成作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学生制作出了成功的作品,较有成就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现有的教学设施如何最大限度的适应现代化教学有侍改善提高?”仍值得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