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学东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清晰”、“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基础知识掌握欠牢靠”、“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准确”,这是我校“考试答卷质量分析表”中,各备课组长对某次考试存在的问题中某一项的描述。几乎各科目的分析中都用到了“基础知识掌握不……”这样的句式。省略号处不管用什么词来表达,总归反映了学生对各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问题。我把它叫做“基础知识问题”。考试是一面镜子,“基础知识问题”折射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曾记得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由于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 “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造成了课堂教学灌输、接受、死板僵化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现象,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过分“关注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又走入了忽视基础知识、淡化基础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缺位的死胡同里。语文教学尤甚。“基础知识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不老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个不老的问题呢?
“基础知识问题”,说起来人人都明白,似乎谁都能看到教学中的这个问题,但从教学的现状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翻读近几年的“考试答卷质量分析表”,几乎每一次考试过后的分析中都有“基础知识问题”。真是年年有问题,问题年年在。之所以如此,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重视基础知识问题,或者是并未把“重视”两个字落到教学过程中去。
看看新课改下我们老师的课堂吧:
“让学生不切实际地去谈人格、人品、人性;空洞地去学文章、文学、文化,而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积累”。
“有的教师上课不再重视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教学,也不再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而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表演和互动”。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形式的翻新,不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课,乍看热热闹闹,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合作;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又忙那,老师、学生似乎也都动起来了。可是,一堂课下来以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动笔的时候特别少,整个过程都是蜻蜓点水,中看不中用”。
这样的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退到了第二线。
万丈高楼从地起,如果忽视了基础的夯实,那么,不管用如何创新的手段,材料构筑起来的大厦必将存在质量的隐患。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四条就对我们建议:“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是苏氏30年学校工作得来的 “规律”。我们岂能违背“规律”办事?
要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譬如,教学设计、上课、课后作业都应体现基础知识的分量。
好长一段时期内,语文老师们在课堂卖力挥舞“人文主义”旗帜。和基础知识一样,“训练”也被新课改的课堂边缘化了。孰不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掌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训练。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这些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都需要反复练习。诚然,如果整个语文课堂都被反复的练习、记忆、背诵所占据,那我们的课堂就会失去鲜活,甚至失去生命。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训练,而且不占到一定的分量,那我们失去的则是整个语文教学。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高扬“人文主义”,在“花样翻新”的同时,绝对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想一些好的办法,去进行“双基训练”。
我觉得,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摒弃一些“花样”,做到扎实、朴实、有用。近日读《人民教育》2009年第21期上赖配根先生的《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一文,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的经典模式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
这样的课堂直接、简单、实用,更重要的是“训练”不再是课堂的边角,而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我们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 “主阵地”,尽量做到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读写字词、理解语句等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同时,课外也要布置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类作业。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双管齐下,打好“基础知识问题”的“歼灭战”。
训练,一定要讲究方法,有效训练。比如分层训练,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不同的训练;比如运用一些手段、形式(擂台赛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比如分散练习,一段时间一个练习重点,或一节课一个练习重点。总之,基础知识训练要注意针对性,强调灵活性,突出层次性,把握适量性,讲究实效性,注意综合性,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效掌握。
对于基础知识,“高度重视”也好,“扎实训练”也罢,最终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有了好习惯,语文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有了“势能”,就有了“惯性”,就会自然而然。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好的习惯。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手查工具书的习惯,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有见解有条理的口头表达的习惯,熟读深思的习惯,主动整合重组知识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等。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长期培养。
总而言之,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解决“基础知识问题”,谁肯定是教学的执牛耳者。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能够真正地重视“基础知识问题”,研究“基础知识问题”,解决“基础知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