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的可见度及系统化程度的能力二维分析

2010-08-15 00:49方润生王玲玲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显性系统化

方润生,王玲玲

(中原工学院 郑州,450007)

基于知识的可见度及系统化程度的能力二维分析

方润生,王玲玲

(中原工学院 郑州,450007)

从知识的可见度和系统化程度这2个维度出发,对企业能力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的能力通过对4种类别的知识(隐性的片段知识、显性的片段知识、隐性的系统化知识、显性的系统化知识)的应用而产生差异,同时显示了不同能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征;针对现有相关文献中出现的4个主要的能力概念,分析了不同能力的特点.

企业能力;企业知识;知识可见度;系统化程度

在许多有关企业能力研究的文献中,由于研究目的和切入点不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能力,并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和观点.一些学者将企业能力称之为“组织能力”[1]、“核心能力”[2]或“动态能力”[3].在具体研究企业内部不同层次和功能的能力时,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其他的概念,如“吸收能力”[4]、“技术能力”[5]等.这些能力概念一方面丰富了企业能力的内涵,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同企业能力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而现有研究尚缺乏一种直观的分析框架来较为清晰地区分不同能力的差异.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知识的可见度及系统化程度这2个维度,对现有的能力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不同能力的特点,以初步建立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征.

1 能力的基本特征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基于能力的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其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隐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即对知识或技能的运用[6-7].但由于该理论是在企业资源基础论上发展而来的,对资源和能力没有作出严格的区分.一些学者把企业能力看作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3,8];还有些学者研究的企业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种资源[5].方润生、李垣通过分析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后认为,企业资源是某种状态构成,具有静态的特征,而企业能力则是不同状态构成之间的转换过程[9].基于此,本文认为,能力具有动态的基本特征,它本质上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所包含的知识的运用,而正是对不同类别知识的运用,才形成了组织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业能力.

不同的知识范式或是同一种知识范式的不同知识格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最终可能导致运用这些知识的企业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在知识的众多特征中,知识的可识别特征 ——“可见度”,即能否被不同范围的人准确识别和理解的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化特征——“系统化程度”,即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可能是反映不同知识特征的2个基本维度.因此,基于这2个维度来具体分析现有的一些能力概念,能够初步构建不同能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征.

2 基于知识特性的企业能力特征

从知识的系统化程度这一特征出发,本文将能力划分为对片段知识和系统知识的运用;从知识的可见度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本文将能力划分为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运用.在这2个特征构成的二维框架中,可以初步显示出不同能力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特征.

2.1 基于对片段知识或系统知识的运用

知识按照是否独立的或置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可分为片段知识和系统知识[10].片段知识是一些不连贯、非体系化的知识,是从某一个功能范围体现出来的,仅通过自身就得以描述的知识.而系统知识则是一些连贯的、体系化的知识,通过相互关联的片段知识来加以描述.

Barton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4个维度:技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价值观系统[11].林祥和李垣基于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来源观,把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分为4个维度:个体技能、组织知识和技能、管理系统、价值观与规范[12].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从个体层面到组织层面,知识的涉及面逐渐扩大,不可模仿的程度逐渐增强,不可交易性逐渐加大.这种解释似乎还暗示,企业能力的层次及影响可能与知识的特征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些个体层面所涉及的片段知识,维持竞争优势的作用可能相对较短,而组织层面涉及的系统知识、尤其是隐性的系统知识,由于其复杂性和难以模仿性,维持竞争优势的时间相对会更长.

2.2 基于对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运用

知识按照可见度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13].显性知识是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它存在于教科书、技术文件或资料系统等人们可以获取的各种媒介中,通过书本学习就能掌握,或者可以购买(比如技术专利)[14],它容易在企业内部进行转移[15].而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人的行为和经验之中,是一种直觉性知识,难以被清楚表述且难以被传递[14].它主要代表了基于经验而产生的那些知识,可能出现在个人、团队或组织层面.

从知识是否易于转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那些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多数知识理解为显性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已经被有关行为主体规范化和标准化,能够以实体形式显现,或依附于实体以数据、规则等形式显现,因而这种知识的识别和获取相对容易);那么,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很多知识则可以理解为隐性的知识或隐含的知识(难以进行充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或者能够被规范化、标准化,但却没被明确地规范化、标准化)[6].

从以上对知识2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发现,个人拥有的各种显性知识首先需要与其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及工作目标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原显性知识的新的、未经标准化的片段知识.随后,通过企业的各种知识性活动,这些知识可能朝2个方向发展:一部分隐性的片段知识逐渐显性化,比如,个人的经验、技巧等会部分地扩散给相关行为主体;而一部分隐性的片段知识在企业内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在企业内部一定范围得到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体系化的隐性知识.同时,因为企业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以上形成的2部分知识可能还会进一步演变,各种显性的片段知识逐渐由个体层面扩散到组织层面,并被组织以规范化形式固化下来,从而实现显性化,形成企业显性的系统化知识.而系统化的隐性知识,如企业核心能力所运用的主要知识,因其不可模仿程度很高,很难交易.但某种隐性的系统化知识一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便会通过企业产品和服务等渠道向外界扩散,从而逐步成为行业内的显性系统知识.至此,企业能力所运用的知识就在企业内部以这样的模式完成了一次显性化.

3 基于不同组织层次的企业能力所运用的知识类别

由于能力的概念非常多,本文尝试将现有相关文献中出现的主要能力概念作进一步剖析,从不同能力所运用的不同类别的知识,来区分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初步显示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征.

为了突出现有文献中主要的能力概念的权威性,本文主要考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中《管理科学学报》、《科研管理》、《管理工程学报》、《科学学研究》、《预测》、《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8种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期刊,从2007年到2010年所刊载论文的标题涉及到的能力概念.通过统计发现,这4年中共有80篇论文的标题出现了23种能力概念.其中,被讨论最多的4个能力概念是动态能力(13次)、吸收能力(11次)、核心能力(10次)、技术能力(8次).其他能力分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动态核心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战略转型能力、整合能力、信息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网络能力、科学能力等.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3].它的本质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构知识的过程.即企业结合自身内部的知识,整合企业外部获取的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动态能力强调的是更新现存能力的能力,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战略转型能力、整合能力可归于动态能力的范畴.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所具备的发现外部新信息的价值,随之将其吸收并应用于商业用途的这些能力的集合”[4],即企业评价、吸收和利用外部新知识,以实现特定商业目的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吸收能力强调个人对外部知识进行科学的识别、获取并吸收的过程.基于此,本文把科学能力、信息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网络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都归于吸收能力的范畴.

核心能力是指组织对其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2].动态核心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可归于核心能力的范畴.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企业能力只要最终成为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都可以认为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

魏江、许庆瑞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16].高山行进一步指出,企业技术能力包含3层涵义:技术吸收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7].基于此,本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可归于技术能力的范畴.

下面从这4类主要的能力所运用知识的特点,来分析这些能力之间的差异和特征.

(1)动态能力.动态能力从企业层面显示了内部各个主体应付环境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动态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内部各类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自身隐性的知识来提高或者扩充整个企业的知识存量;其次,通过获取外部的各种新技术知识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由此可知,动态能力主要通过对隐性的片段和系统化知识,以及显性的片段知识的运用而得以提高.

(2)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强调的是个人对外部知识的识别、获取、吸收并转化为自身新知识的过程,即吸收能力的提高首先扩充了单个行为主体自身的知识存量.因此,吸收能力主要体现对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片段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3)核心能力.前面提到,核心能力所包含的知识具有不可模仿、难以交易、组织性等特征,并且,任何一种企业能力只要最终成为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都可以认为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系统化的隐性知识的应用.

(4)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强调的重点是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或信息,并结合内部的存量技术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即技术能力的提高源于企业内部个人或团队运用自身隐性的和显性的片段知识创造一种新格式的知识,这种新格式的知识在一定时期内是维持该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因素.因此,技术能力主要是对隐性的和显性的片段知识,以及隐性的系统化知识的运用.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种能力都或多或少同时运用了上述4类知识,而区别就在于对这4类知识运用的侧重点不同;并且,各自所依存的载体也有所不同,可能才最终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能力概念.

4 结 语

基于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这一基本内涵,本文从知识的可见度和系统化程度这2个维度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性能力之间的差异;从所运用的不同知识出发,初步勾勒了主要的能力概念之间的区别,通过对这些主要的能力概念的区别,能够使广大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怎样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培育和强化所需的相关企业能力.

由于现有文献涉及到的能力概念非常多,本文只筛选了8种期刊中被研究次数较多的几个能力概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分析,初步显示了不同能力的特点.后续的相关研究可以基于本文的分析框架作更为全面、具体的实证性分析,以进一步增加对不同能力及其内在关系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1] Snow C C,Hrebinjak L G.Strategy,Distinctive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J].Admin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0,25:317-336.

[2]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d Business Review,1990,66(5-6):79.

[3]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4] 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5] Barton D L.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6] 方润生.基于能力的理论及其局限性[J]科研管理,2004,25(4):134-139.

[7] 王毅,吴桂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1):18-24.

[8] Barney J B.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7):99-120.

[9] 方润生,李垣.基于关系的资源与企业资源获取行为的创租机制[J].预测,2003,22(2):33-37.

[10] 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0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1] Leonard-Barton D.Wellsprings of Knowledg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12] 林祥,李垣.基于隐性知识的核心能力的维度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105-109.

[1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14]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on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5] Lee,Yang J.Knowledge Value Chain[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0,19(9):783-793.

[16] 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结构和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6(9):29-33.

[17] 高山行.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联盟状态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6.

Two-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 Transparency and Systematic Degree of the Knowledge

FANG Run-sheng,WANG Ling-ling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capability from two dimensions:the visibil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systematic extent of knowledge.The paper points that,the reason of capabilities are different is that they use four different knowledge(tacit and scattered knowledge,explicit and scattered knowledge,tacit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explicit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also reveals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capabilities.And brief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ap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four main concepts of capabilities appearing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th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knowledge;the visibility of knowledge;the systematic extent of knowledge

F270

A

10.3969/j.issn.1671-6906.2010.05.004

1671-6906(2010)05-0014-04

2010-09-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1111);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008GXQ6D16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072400421420);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研究计划(2007630045)

方润生(1963-),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显性系统化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汽车供应链品质的系统化持续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