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婷,王 唯,邵 进,刘淑军
南京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93
实践教学
南京大学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董 婷,王 唯,邵 进,刘淑军
南京大学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93
南京大学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从2006年开始启动,4年来开展了贝加尔湖综合科考、阿尔卑斯科学考察以及南京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天山联合野外实习等教学项目,实习地点都是世界著名的典型实习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整个实习过程突出体现“研究性”教学和学科交叉。通过开展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提高了南京大学的国际声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合作能力。
国际化;实践教学;研究型教学
根据“985工程”二期的建设要求,南京大学确立了“教学创新与素质培养”的建设目标,2006年,南京大学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签署了教学合作的协议书,与法国奥尔良大学签署了两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南京大学国际化实践教学正式启动,这是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跨越,也是瞄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着力培养研究型、国际化、多学科、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南京大学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按照教学地点分为两类:一类是“走出去”,如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联合科考、阿尔卑斯山联合科考和环境学院赴美交流科学之旅;另一类是“请进来”,如与加州理工大学的新疆天山地学联含野外实习,与爱荷华大学的宁镇地区野外实习。
2006~2009年期间,南京大学连续组织了来自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生命科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的128名本科生参加了贝加尔湖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2008年暑期,根据协议,我校组织了“南京大学阿尔卑斯科学考察团”,考察活动历时2周,迈出了南京大学与欧洲院校开展本科生教学交流活动的第一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8年8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科学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4人,赴美国费城等地开展了为期20天的科学考察与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6~7月,南京大学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共同发起组织了新疆天山地学联合野外教学实习,历时12天,野外行程累计3600km,考察地质、地貌等教学点20余个。2007年3月又联合美国爱荷华大学共同开展了宁镇地区联合实习,系统考察了中生代沉积地层,新生代火山构造、地下水、河流地质作用以及花岗岩地貌等。
如何开展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是需要积极探索的,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实习地点选择世界著名的典型实习场地
野外是地学的天然实验室,其中的自然现象远比书本丰富多彩,如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阿尔卑斯地区以及新疆天山地区都是世界地球科学的“研究圣地”、“天然实验室”。贝加尔湖是世界上第一大淡水湖,不论从地质调查、地理研究还是生物多样性探索上,都是世界罕见的天然实验室。阿尔卑斯丰富而典型的地质、地理现象,尤其是教科书上推覆体、磨拉石、第四纪冰川沉积等重要的现象和概念,都是从这里起源继而走向了全世界。
2. 配备优秀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在贝加尔湖科考中,南京大学先后共派出了13位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和野外工作经验的教师,与包括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5名俄罗斯专家一起,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野外科学考察。阿尔卑斯山联合科考的第一阶段由J Charvet教授和M Faure教授等介绍欧洲地质和阿尔卑斯地质。第二阶段野外实习过程中,奥尔良大学陈岩教授、J Charvet教授、M Faure教授和D Cluzel教授全程参与指导,除了仔细讲解各考察点的现象和内容外,晚上回到营地后还进行当天记录整理及问题讨论。J Charvet是法国特级二等教授,国际地科联副主席,法国地质学科评议组组长,法国地质学会理事长。M Faure是法国特级一等教授,法国教育科技部院士,国家地质学实验室主任。陈岩是法国一级教授,奥尔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D Cluzel是法国一级教授,原奥尔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环境学院在美国实习期间,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主办了“环境监测与修复”专题培训,由来自美国国家环保局、德拉瓦河流域管理局等环保机构和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费城自然科学研究院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圣约瑟夫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们带来了内容丰富的讲座,涉及环境治理中的区域合作、美国的环保法律与政策、湖泊中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利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水质变化等目前环境保护领域的热门课题。参与实习指导的教师都是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
3.整个实习过程贯穿“研究性”教学
国际化实习与传统课堂实验和野外实践的显著差异是将“认知性”实习课程转化为“研究探索性”实践活动。在实习的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实习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强调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方法和手段,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学生们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细致观察客观现象、采集有关数据标本、整理分析现象数据;考察结束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撰写实践报告,汇报实践成果,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课题的答辩。在2006~2008年俄罗斯贝加尔湖科考的成果基础上,学生申报了一批贝加尔湖科考的项目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将创新实验场拓展至国外。
4.学生在实习全过程中体验学科交叉
基于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实习团队由来自跨专业、跨院系和跨年级的学生组成,这些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与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各学科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考察,扩展了研究视野。学生们在立项时也积极参与学科交叉的项目,希望在交叉领域探索新的发现,如贝加尔湖实习中,4个院系的学生应用各自学科的知识,对贝加尔湖地区的地质地理、生命现象、环境因素、气候分布等特征及其规律进行解释。而这些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野外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建设,为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提高了南京大学的国际声誉
在阿尔卑斯实习中,法国奥尔良大学对这次联合考察活动非常重视,专为南京大学科考团举办了欢迎招待会,校长纪友美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认为这在中法两国本科生教学交流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考察活动的总结汇报会上,学生们为了能够拿出出色的报告,几乎都是整夜未眠,5位学生代表各自小组用英语报告了考察成果,并与法国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法方教授们认为学生们的考察报告和表现出来的专业素质给他们印象至深,甚至令他们惊讶,纷纷给予本次科考活动很高评价。贝加尔湖实习过程中,俄方教授特别是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副校长洛芭茨卡娅院士对南京大学学生的表现大加赞赏,非常希望与我校开展学生交换以及更深层次的合作。环境学院的美国考察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全体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汇报了对治理太湖的设想与规划。环境生物组从转基因植物出发,论述了利用转基因浮游植物去除水中营养盐的计划;环境化学组经过文献调研和数据收集,对藻毒素毒性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研究路线;环境工程组从工程和技术层面,就太湖的污染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和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组提出太湖治理工作的总方针是环保优先,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方面介绍了环保优先战略的具体措施。精彩的学业汇报受到了中美双方专家的一致好评。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习过程中学生们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和样品,通过实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仅2006~2008年的贝加尔湖实习,实习师生共行走了61条路线,观测剖面19个,采集标本7427个,观测点412个,行程7800km,直接观察到了大量的地学、气象学和生物学景观、现象。阿尔卑斯考察中,科考团的师生们先后两次穿越法意国界与西阿尔卑斯山山脉,行程达3000km,考察近百个观测点,绘制草图20幅,照片数千张,样品100余件。学生们不仅应用各自学科的知识,对贝加尔湖地区的地质地理、生命现象、环境因素、气候分布等特征及其规律进行解释,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目前已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篇,2002级黄周传等的《贝加尔裂谷带中部的新构造特征》发表在《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年第3期上,2003级葛荣峰等的《贝加尔湖滨奥里洪地区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模式初探》发表在《江苏地质》2007年第2期;一般期刊学术论文1篇,2005级李晓春为第一作者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奥里洪地块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已经发表在《岩石学报》。另外,所有的野外实践教学全过程不设英文翻译,所有的交流直接用英语进行,学生们因此真切地体验到国外的教学、科研状况以及社会文化,锻炼了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讨论和日常交流的能力。我们对参加过贝加尔湖实习的105名学生进行跟踪随访,目前已有82名学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在各自的学科崭露头角。
3.增强了团队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国际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与不同国籍的教师一起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既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互补。以实践小组为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大学生们利用各自学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各个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协作攻关的团体意识。
南京大学的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以世界一流的实地教学现场为平台,以研究性教学实习为主线,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认知和研究视野,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互补,激发了他们对地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他们开展地学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锻炼了他们的体力与意志,为培养国际化地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International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n Nanjing University
DONG Ting, WANG Wei, SHAO Jin, LIU Shu-ju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Nanjing University has started international fi eld practice teaching since 2006. During tlepast 4 years, we have organized Baikal comprehensive scienti f i c expedition, Alps scienti f i c investigation an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Tianshan joint Field Practice. Practice locations are typical worldw ide famous fi elds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structors are excellent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whole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embodied research teaching and interdiscipline. Through international fi eld practice teaching, Nanjing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was greatly improved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and teamwork spirit were cultivated. Students got some exercises in cooperating w i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w 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G 642
A
1006-9372 (2010)03-0058-03
2010-05-20。
董 婷,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