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地质实践教学
——以锡矿山矿区地质实习为例

2010-08-15 00:47:42顾韶秋匡文龙陈新跃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

朱 伟,顾韶秋,匡文龙,陈新跃

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实践教学

“探究式”地质实践教学
——以锡矿山矿区地质实习为例

朱 伟,顾韶秋,匡文龙,陈新跃

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本文重点分析了“探究式”地质教学法在锡矿山地质认识实习中的实践过程,认为激发学生观察野外典型地质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地质理论的探究和研究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场所、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及教学手段。突出了正确理解教学要素的完整性,表明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符合学生认知、记忆规律的有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冷水江锡矿山;野外地质实习

冷水江锡矿山地质填图实习是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常被安排在本科生第三学年上学期期末进行,为期5周,是地质本科三年级学生在完成普地实习基础上再完成 “构造分析”、“沉积地层”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一次拓展和提交。该实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概念理解,是掌握野外基础地质实践技能,培养良好地质科学素养、锻炼意志、增强体魄的良好机会。如何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一直是实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笔者提出“探究式”地质教学的教学理念,综合自身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效果做进一步探讨,为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探究式”地质实践教学理念的含义

“探究式”地质教学原理是指在进一步教授地质类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完整性,强调自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参与多个相关问题的探讨,通过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增进学识并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地质实践教学指导下的锡矿山地质填图实习使具有相当程度地质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大三学生开始对地球科学认识有了更大的提升和飞跃。这次地质填图实习应该是学生正式进入地质基础研究前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是实习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收获和认识也最大的一次。学生学好这部分则信心十足,反之,轻则沮丧,重到言弃。因此“探究式”地质教学理念的成功与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被动学习的习惯,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因为一个好老师不是自己能教的多好,而是如何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内心琢磨出了什么,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1-2]。

二、“探究式”地质实践教学在锡矿山地质填图实习中的实践

野外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内容包括地形图和地物图的解读,各种岩石岩性的鉴定,地层剖面的设置、观察与实测,多种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节理、揉皱、劈理等)的识别以及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和不良地质现象的认识等诸多内容。

因此,地质填图教学实习是各个设有勘查专业专业院校为勘查专业开设的一门最重要的实践课程,并得到各单位的重视。本次探究式教学法地质填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实践。

1.选择合适的实习场地和教学时间,构筑“探究式”地质教学的基础

合适的教学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选择的时间合适。在这次实习中,选择的是十月份,这一地区此时的气候宜人,早晚凉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合开展野外的实践活动。“地利”指锡矿山的地质地貌非常有益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带着大三的学生前往实习,正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矿物学”等,具备了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和程序的理论知识[2],再引入适宜的引导,其共同成就了“人和”,这是探究式地质教学的先决条件,如何更好地促进实习实践的活动,这是后面所要谈及的。

2.明确实习过程中双重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作为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对各种现象或是见解进行辨析、判断,然后做出自己的推断。真正的教学成功是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在此次锡矿山实习中,要确定点线的布置,学生在剖面绘制和路线调查中,要独立观察记录、独立定点勾线,交给他们野外定点方法——交汇法、视距法、概率标测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确定地质点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成长,在探讨中查找自己知识的缺陷,同时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为在争论中说服别人增强其求知的渴望,进而去涉猎更多的课外书籍。在不觉中,学生从“要我学”的教育模式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那样学生不管是在科学知识还是科学素养方面都有质的提高。学生就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发生了探究行为,他们的求知渴望和探究热情都将爆发出来,甚至有些方面已经超过教师,这样学生还不会进步?即便不那么轻易成功也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一个求知的人前进的步伐[3]。

3.因材施教,多学科交叉,多知识点融合,开展综合性地质教学

在这次冷水江锡矿山的地质实习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野外地质构造的分析能力,提高了野外信手素描的能力,同时巩固和加强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和室内整理数据的技巧。同学们绘制了锡矿山七里江地区地质图,清楚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貌及发展史,同时真正体会了地质学家A Geikie的一句名言:“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的真谛。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进行地形图、地物图判读;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地形图上定点;设置并实测地质剖面,做好地质点及路线地质编录,标本和样品的采集和编录;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地层柱状图、地质素描图等图件;总结区域地质演化史并完成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等。通过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引导同学们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层序地层学”多门课综合应用。例如在对晚泥盆统锡矿山组地层进行分段划分时,明确岩性、组合、化石年代多个标准划分依据,特别强调了海平面变化、海进海退与沉积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的关系。在讲解到马牯垴段的含底砾灰岩及缝合线构造时,结合沉积时的沉积古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使同学们对该区的地层沉积构造演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综合的认识和了解,为后期的填图作业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个别平时学得扎实的同学明显存在学科优势,同时也深感自己的知识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样一来, 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地质工作这条道路上,他们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正如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4.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探究式”教学实践有序进行

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地质学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以前的地质工作者的“老三件”锤子、罗盘、放大镜,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执GPS“新三件”,甚至更先进的卫星电话,现场成像系统等[4],野外地质工作的目的未变,但手段更为先进。作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保障其教育行为有效,让学生真正掌握生存能力,让教师成为“导师”的代名词,教师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上交的书面实习报告中,明显呈现出多维、多样化的思路。有学生指出矿区污染严重,酸雨、可吸入颗粒的污染十分明显,有的山头由于硫化物气体的腐蚀,硫化问题令人担忧,硫化问题同样加剧了构造现象的消失,据此建议环保部门督促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污染物的回收处理,减少大气、水、土地的污染程度,给人们一个可生存空间。同时,有同学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为避免“矿尽城废”的结局,提出由生产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并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增加GDP的产值。还有同学更为关心当地矿工生活质量,提出要加强相关部门的责任、降低矿井事故发生率等等。由此引发了更为广泛的探讨。学生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找到了更为明确的目标,这也说明这次教学手段收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这次“探究式”地质教学——冷水江锡矿山之行是成功的。同学们从中得到了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而且找到了自己学习的乐趣与目标,同时为今后加强地质教学质量的建设,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探究地质教学的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加深地质实习改革,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1]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陈能松,王勤燕,刘嵘,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9-122.

[3] 毕孔彰.胡轩魁.地学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2,(2):11-14.

[4] 吴泰然,何国琦. 普通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Inquiry Teaching in Geology Practice——Taking Geology Practice in Tin M ine as An Exam p le

ZHU Wei, GU Shao-qiu, KUANG Wen-long, CHEN Xin-yu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quiry teaching in geology practice in the tin m in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nspire students to observe the typical fi eld geological phenomena. Research of Geology theory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learning ef f i ciency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s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ites, teaching tim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teaching elements. The inquiry teaching and heuristic teaching are helpful to play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for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line w ith students’ cognition and memory.

inquiry teaching; Lengshuijiang tin m ine; fi eld geology practice

G 642

A

1006-9372 (2010)03-0061-03

2010-04-19。

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E50808);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1027);湖南科技大学校级教研项目(G30822)资助。

朱 伟,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新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3:38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