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羽,刘常青,张晓军,王 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学科专业建设
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复合型和开放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周江羽,刘常青,张晓军,王 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现代型、技能型、国际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特色和品牌专业、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验室、野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建设构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体系。多元化、多层次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战略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复合型和开放型创新人才培养是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
创新人才;特色专业;支撑体系;培养机制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面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建设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目的和内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包括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2个专业方向,已连续三次在全国专业综合评比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突出了能源矿产勘查的重要性,从国家发展与战略需求的角度对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思想品德和责任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具有与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具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和不断学习、努力适应科技发展”的现代型、技能型、国际型和创新型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人才,以便能承担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1]。复合型是指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放型是指具有现代科技思维和国际交流能力。“复合和开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
国内外高等地学教育界越来越强调未来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地质工科类专业,同时十分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锻炼。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历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核心问题、培养机制和模式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成果[2-8]。
综观我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有必要进行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找出差距,积极探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培养的人才应首先立足于国内,面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全球地球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转折的挑战,以及地质院校(系)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生源少、质量下降、适应性差等困难,引进国外那些既实用又先进的教育方法及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积极调整,锐意改革,以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对紧缺和特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宽基础、宽口径、重技能,加强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及知识结构,探索和建立能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复合型和开放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主干课程的学时数,逐步增大选修课的份额;进一步加强数理基础和外语水平,增大英语授课的比例,积极鼓励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同时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增加计算机和野外实践技能在地矿勘查领域的应用教学力度,使学生们能得到在能源和矿产勘查与评价方面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进行“全程培养”,以适应和满足国内外能源和矿产市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我校采取积极措施,实施新一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包括构建学术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平台和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等[9]。
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包括教育部、财政部正在建设的资源勘查工程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国家精品课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矿床学”、“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湖北省精品课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湖北省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能源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业公司和三大石油公司的10多个产学研基地,10多个室内教学实验室,北戴河、周口店和秭归野外教学和生产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和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图1)。
图1 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上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不断创建和完善,为该专业创新和开放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素质教育方面的保障。
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特色显明”这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多层次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战略是资源勘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
1.优化培养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口径宽阔、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和开放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加大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不断满足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2.课外科技活动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对扩大大学生知识面、追踪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在科技学习、创新和应用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10]。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报告,实现导师制,在大三阶段提前介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实际工作技能,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充分结合,加大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教学力度,确实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加强产学研联合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专业实践定位选择产学研联合教育模式,是新时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11]。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提供重要的科学研究平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12-13]。
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体现在教学与室内实验、教员的科研课题、野外实习、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材,不断充实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到教学一线,确实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优化师资队伍
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稳定、完善和优化教学师资队伍,积极培养教学名师,开展教学法研究,帮助年轻教员提高教学水平。
5.日常管理和评价
人才培养过程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由学院的学工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跟踪、评价工作。实施班干部、学务指导教师和学工处三级管理模式,以抓专业教育、科学素质为重点,开展以学术讲座、论坛、经验交流会、征文等为代表的学风创建主题活动,完善监督和奖励制度,开展班风学风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专业和综合素质的引导和培养、就业指导、毕业生成长过程的动态跟踪等工作。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资源共同办学,摆脱传统人才的“灌入式”和“保姆式”培养机制,实施“开放式”和“立体式”培养机制,紧跟国内外科学发展潮流,以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各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和“开放型”专业长才。
[1] 王华.创办资源类优势专业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 宋保维,崔景元.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32-33.
[3] 王永生,曲波,刘托.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15-17.
[4] 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1.
[5] 陈乃芳.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18-21.
[6] 苏初旺,罗建举,徐峰,等.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0-91.
[7] 吴淦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4.
[8] 张来斌,汪志明,孙旭东,等.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2):18-21.
[9] 欧阳建平,徐绍红,侯志军.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20-23.
[10] 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96-99.
[11]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12] 沈佐相,胡惠君.实验教学与人才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3):90-91.
[13]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Cultivation M 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and Opening Innovative Talent of Resource Exp lor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OU Jiang-yu, LIU Chang-qing, ZHANG Xiao-jun, WANG Hu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modern, skilled, internation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constitute of the strong support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ncludes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teaching team, peculiarity and fl agship speciality,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of high quality courses, and key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 specialized laboratories, field training base, and work-study-research base, etc.. Diversi f i ed, multi-level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c strategy. The comprehensive and open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ity construction.
innovative talent; peculiarity and fl agship speciality; support system; cultivation mechanism
G 642
A
1006-9372 (2010)03-0024-03
2010-06-28。
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专项基金(TS10399)资助。
周江羽,男,教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油气地质和盆地分析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