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意合与《老子》翻译的多样性

2010-08-15 00:42刘明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威利译本老子

刘明玉

(天津外国语大学应用外语教学中心,天津 300270)

中文的意合与《老子》翻译的多样性

刘明玉

(天津外国语大学应用外语教学中心,天津 300270)

中文注重意合,文言尤其如此,这是中文的生态。《老子》语言呈现高度意合的特点,而英文主要以形合呈现逻辑关系,因此,中文的意合为《老子》翻译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性。

意合;形合;《老子》;翻译

《老子》英译本已有百余种,此文化典籍多个译本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历史文化因素、译者主体性因素等等。不过,《老子》文本的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其语言的高度意合即是重要文本原因之一。本文拟对《老子》翻译多样性的这一客观因素做详细分析。

一、《老子》语言的基本特点

《老子》是中国重要文化典籍之一,思想深邃、言简意丰,其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词汇层面:老子用词朴实、凝练(所谓“信言不美”),意象丰富、高度隐喻、寓意深刻,如“上善若水”、“谷神不死”,以及“道”、“德”、“明”、“真”、“朴”等等皆是意蕴深远,具有多种意义阐释的潜势。句子层面:整句、散句结合,复杂但不凌乱,多用对仗、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少则得,多则患”……这些充分体现了老子作为哲化诗的特点。篇章层面:原文本无章节,全凭内在逻辑关系谋篇布局。

《老子》所用字词内涵丰富、韵味深远,恰好为意合奠定了基础。句子层面对仗等修辞格的使用本身即是意合的充分体现,凭的是隐形的语义逻辑,而不是像英语那样的形合手段。篇章层面,整部老子并没有像当代文章那样有引论、正文、结论等类似的结构安排,全凭意合,整篇《老子》逻辑清晰、浑然一体。简而言之,高度意合是老子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意合与《老子》翻译的多样性

中文注重意合、隐性连贯,注重功能、意义,主要凭借词语、语序等组句;而英文注重形合、显性接应,主要依靠各种语言形式连接手段组句谋篇[1]。因此,语言高度意合的《老子》为译者将隐性连贯转换成多种显性逻辑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也使得其翻译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例如: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三十二章)

威利译:Heaven-and-earth would conspire

To send Sweet Dew,

Without law or compulsion,men would dwell in harmony[2].

辜正坤译①选取这两种译本,主要是考虑到Waley译本是国外汉学家的经典译本;辜译是国人当代译本中的代表之作,并且此本原文采用了《老子》研究的最新资料(帛书本和楚简本)。:When Yin and Yang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unite,Sweet dew will fall,so equally scattered down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on the part of the people[3].

Legge译:Heaven and Earth(under its guidance)unite together and send down the sweet dew,which,without the directions of men,reaches equally everywhere as of its own accord.

Beck译:Heaven and earth join,and gentle rain falls,beyond the command of anyone,evenly upon all.

LaFargue 译:Heaven and Earth would join together to send sweet dew.The people on their own would share equally without anyone giving orders.

Mabry译:We would have a Heaven on Earth and sweet rains would fall.The people would not need to be told,They would just naturally do what is right.

Walker译②后五个译本皆选自网站http://www.mobilewords.ca/Tao/chap32.htm#top,排版可能与原文有出入,特此说明;同时,也向资料整理者谨致谢意。:Heaven and earth come together in harmony and sweet rain falls everywhere.People cooperate voluntarily,without any instruction.

此处老子原文几乎没有明显的语言连接手段,全凭内在语义关系即意合组成句子。因此,为了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和逻辑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原句的功能、意义,然后翻译时才能转换成英文的显性连接关系。此处多位译者给出了逻辑关系不同的译文,正是由于原文隐性的语义关系为此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后对此理解不同造成的。下面将详细分析老子原文深刻含义,进而确定句子的结构关系。

正是原文的高度意合,人们对其结构关系产生了不同理解。对老子此句的注解大体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本句是讲道之养物犹如甘露自然、均匀润泽万物[4]。陈鼓应先生这样将此句译为白话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不须[需]指使它而自然润泽均匀[4]”。另一种观点认为,此句分两层理解,前半句讲天地万物之自然界,后半句论人类政治社会。经典的王弼注本即是如此讲经:“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住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5]”。王注是说,统治者应该保守朴质自然之道,行无为之政,如此,无需给百姓施加外力(政令等),他们自己就会得到道的均匀润泽,相互和谐。对此,刘坤生教授论述更加明确:“天地相合之无为,甘露从而降之,虽没申言,但万物得其滋润自是其中之意;社会政治之无为,则民犹如草木之物沐浴甘露,自可均匀蓬勃生长[6,7]。”

二十三章整章旨在说明道之无名、朴质、自然之特性。而且整部《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物、人贯通为一体[6],道以“自然”为绝对特征,以“无为”为其表现形式(参见二十五章),道之“无为”向下落实到天地万物之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天地和人类皆如道一样无为,如此,二者才能回归“自然”之状态。此外,老子身逢乱世,深知百姓所受暴政、乱政之苦,所以,《老子》的重要目的是劝告统治者“处无为之治”,唯如此百姓才能回归“自然”,免遭涂炭。

因此,其实以上两种观点皆有道理,都符合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第一种观点是对道的纯隐喻式的理解,用甘露滋润万物比喻道养一切(万物和人类)之“自然”、均匀。第二种理解是从天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层来阐释道之“无为”,只是强调了政治社会。

此句基本语义业已明了,下面就要确定句子的结构关系,从而将其转换成凭显性逻辑手段连接的英文。若是将此句文言按照以上两种理解转化成形合特点比较明显甚至有点欧化的现代白话,大体是这样:

(1)天地阴阳之气相互结合的时候,甘甜的露水就降下来了,无需人们的指令就会均匀地润泽万物。

(2)天地阴阳之气相互结合的时候,甘甜的露水就降下来了(天地间的万物得到了甘露的滋润);(人类社会中)统治者少施政令(行无为之政)的时候,百姓会(像草木之物沐浴甘露<刘坤生语>)自然、均匀地蓬勃生长。

这样,其中逻辑关系已显而易见:

对于第一种理解,“天地相合”与后半句是时间或条件关系,“民莫之令”是对“以降甘露”的补充。

对于第二种理解,(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与“民莫之令而自均”是并列关系;(2)“天地相合”与“以降甘露”是时间先后或条件关系,“民莫之令”与“自均”之间关系类似;(3)后半句中,若进行句子成分分析,“百姓”为主语,“莫之命”是时间或条件状语而不是“百姓”的谓语。

明白了此句的逻辑关系,主要凭形合组句的多种英文译文就随之出现了。不过,译本虽多,其语义逻辑关系却基本只有两种,与中文注解者的阐释大体相当:威利、LaFargue、Walker、Mabry 的译本大体相当于第二种注解;辜正坤、Beck、Legge的译文基本同于第一种理解。比如,辜译是按第一种逻辑关系翻译的,他用了英语中典型的形合手段连词“when”来表示两分句间的时间先后关系。而威利译文是按第二种理解翻译的,只不过威利用的是不大明显的衔接手段,如“conspire”与“send Sweet Dew”之间用了不定式形式“to”来表示先后关系。

由此观之,《老子》翻译的多样性,或者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某些细节问题上,老子思想主旨的理解相差无几,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老子》多个译本的出现正是原文语言高度意合与译者主体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主、客体互动的结果,而不是译者主体性任意发挥而为。

此外,倘若对老子语言高度意合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准,可能会出现误解甚至错解,比如,威利对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的翻译即是错译。他将此句译为“He who holding the Great Form goes about his work in the empire…”很明显威利将“天下”译成了地点状语“in the empire”,这与老子原义大相径庭。结合老子哲学思想以及本章主旨,此句应是条件关系,即:若执守大象(大道),天下人则来归往[4]。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语言高度意合等客观因素导致其翻译的多样性,绝不应成为对《老子》任意发挥、误译乱译的借口。或者说,《老子》翻译的多样性必须遵循一个大前提:对其原文的任何阐释皆不能违背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比如,整部《老子》基本思想之一是“无为”,那么任何阐释、翻译皆不可将原文某句解释成“有为”的思想③比如辜译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句就是误译(Tao always remain inactive,yet it acts upon everything in the world)。此处辜错译成了“有为”,因为说“道无不为”是就效果而言而非“道”有心为之。。其他明显对老子思想错误的阐释自不必言。鉴于此问题非本文重点,故不赘述,笔者另撰文论述。

三、结论

言简意赅的《老子》,主要凭借意合组句谋篇,这为其翻译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同时,这也可为《老子》英译实践提供启示和指导。译者首先要把握老子的核心思想,然后须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从而理清原文的逻辑结构、确定句子的语言形式,这样才会译出地道的以形合为主的英文。笔者尝试从细读文本入手对《老子》翻译的问题进行探讨,粗陋浅薄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老子.道德经(汉英对照)[M].威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老子.道德经(中英对照)[M].辜正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刘坤生.老子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释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朱 彬)

Paratactic Chinese and Diversified Translations of Lao-Tzu

LIU Ming-yu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Chinese,especially classical Chinese,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parataxis while English by hypotaxis.The language in Lao-Tzu is highly paratactic,which objectively makes possible its diversified translations.

parataxis;hypotaxis;Lao-Tzu;translation

H159

A

1009-3583(2010)-06-0039-03

2010-09-10

刘明玉,男,山东滨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应用外语教学中心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典籍翻译。

猜你喜欢
威利译本老子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威 威利 温基
梦想家威利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智者老子
老子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