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军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荀况和德谟克利特哲学思想的比较
周泽军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荀况和德谟克利特是中西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们都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法;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矛盾转化;条件;量变;质变
哲学是智慧之思,是对智慧之境的一种不懈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具有中国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和语言风格。据文献资料记载,西方的哲学“泰斗”们,如莱布尼兹、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康德、谢林等,对中国哲学思想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黑格尔却贬低中国哲学,他曾断言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直到今天,这样的看法在西方相当普遍。因开启解构理论而在西方思想界享有盛名、又写出《马克思的幽灵》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德里达,2002年底在上海访问的时候,仍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拟就荀况和德谟克利特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先进的思想,而且有优秀丰富的哲学成果。
荀况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比较全面地批判总结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的哲学优秀成果,建立起集先秦哲学思想之大成的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繁荣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集早期希腊哲学之大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原子论是古希腊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最高成就,对以后的古罗马哲学乃至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这两位集大成者的辩证法思想被学术界所忽视,我国著名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孙叔平先生也认为荀况“对辩证法都没有什么贡献”。笔者不敢苟同,认为在荀况和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荀况和德谟克利特都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对立统一的。荀况提出、并论述了许多对立的范畴。如:阴与阳,两与一,动与止,长与短,终与始,贵与贱,荣与辱,强与弱,贫与富等等。荀况说:“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就是说,天下的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认识中的是非问题,就是通过“非”来辨别“是”,通过“是”来辨别“非”。是和非是对立的,彼此相反,但又是相成的,统一的;没有是,无所谓非;没有非,无所谓是。在分析各种矛盾问题中,荀况已经接触到了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存在于统一体中的问题。如他在分析人性问题时,认为人性可分为“性”与“伪”两个方面,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况认为,性是指人一开始就具有的天然素材;而“伪”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经过长期礼义道德的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品格。没有原始的天然素材,礼义道德就没有加工的对象;没有礼义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变得美好。显然,性与伪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荀况是比较重视矛盾双方的统一性的。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有“法治”和“乱治”、“贤士”和“罢士”、“愿民”和“悍民”,都是“两者并行而国在。”但他认为,“乱法”、“罢士”、“悍民”、“奸事”等,是危害国家的大敌,必须坚决反对。
在肯定矛盾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荀况进一步强调了对立面的斗争。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就是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他认为,人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和遵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去改造和征服自然,造福于人类。荀况这朴素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可贵之处。荀况强调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克服了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无为、不争的缺陷,对后世的哲学家诸如韩非等人的辩证法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德谟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在他的著作残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提出并论述了许多对立的范畴,如赤贫和豪富,大与小,强与弱,痛苦与快乐,存在与非存在等等。他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小、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原子的特点是坚实,没有空隙;而虚空是空洞的空间,它的特点是松散,为原子的活动提供场所,从而使原子的活动成为可能。原子和虚空的规定是对立的,原子是实体,虚空是无实体的空间;原子有形体,虚空无形体;原子是充满和坚实的,虚空则是空虚和松散的。有时,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称为“存在”,把虚空称为“非存在”。显然,由于原子(存在)和虚空(非存在)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着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客观存在着的。“非存在”(虚空)并不是不存在,而只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和存在同样是实在的,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实在。”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和虚空、存在和非存在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切事物的本原。
荀况肯定了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荀况看来,星宿的运转,日月的出没,四时的交替,阴阳的变化,风雨的普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自己的运动而产生、成长的。正是由于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出万物。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自然界本身。他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况没有在自然之外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原因,而把变化看作是对立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对万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所作的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荀况还认为,社会变化的原因也在社会内部。他说:“用万乘之国者,威强之所以立也,名声之所以美也,敌人之所屈也,国之所以安危、藏否也,制与在此之乎人。”这就是说,国家的强弱、安危等等,关键的原因在于本国,而不在于别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德谟克利特不仅把物质看成是运动的,而且明确指出物质是自己运动的。他认为,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由原子构成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本身。由于原子不断地结合或分离、使万物生灭不息,原子相结合,就形成万物;原子相分离,事物就消灭。原子为什么会通过自己的运动而形成万物呢?德谟克利特认为,具有各种形状的原子在虚空中急剧而凌乱地运动着,彼此碰撞,形成一些涡旋,在涡旋运动中不同形状或不同体积的原子结合起来,由于原子的排列次序或位置不同,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界事物的千差万别是由它们本身的构造,即原子的形状、大小、排列次序和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德谟克利特这种把世界万物的生成归结为物质作用的必然结果的观点,对于神话迷信的创世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他坚持了用物质自身来说明物质生成的立场。
荀况和德谟克利特都认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荀况说:“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漫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在荀况看来,安和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安可以转化为危,危也可以转化为安。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荀况的认识也是很辩证的,他把民与君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船的关系。他说:“君者,船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告诫统治者说,如果下层人民对政治不满,统治者的地位就不能安稳了。这就象水和船的关系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但是一旦掀起巨浪,就能把船吞没。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这是荀况把朴素的辩证法直接运用于观察社会生活的结果。
德谟克利特也认为对立的双方是相互转化的,从他的道德残篇中,我们可以多处看到他的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他说:“赤贫和豪富动辄变换位置,是造成灵魂巨大困扰的原因。灵魂被大的分歧所震动,是不稳定也不愉快的。”德谟克利特看到了贫富两极分化是造成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在这里,他讲了贫困和豪富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他又说:“很小的恩惠而施得及时,对受惠的人就有很大的价值。”这里讲的是小与大的转化。他还说:“有很多人,当他们的朋友由豪富而落到贫困时,就避开他们的朋友了。”这里讲的是朋友和非朋友的转化,转化的原因是“由豪富而落到贫困”。从德谟克利特这些伦理道德观点中,可以看到他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向灭亡;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荀况和德谟克利特在论述矛盾双方的转化中,注意到了其转化的条件。荀况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对此,他做出了明确的答复:“其唯学乎”。贱与贵、愚与智、贫与富是对立的双方,在荀况看来,贱要转化为贵,愚要转化为智,贫要转化为富,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学习礼义。荀况明确指出,王公士大夫的子孙和庶人的子孙的社会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他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礼义,则归之为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是说,即使是王公士大夫的子孙,如果不学习礼义,不符合新的政治和道德标准的,则降为普通老百姓。相反,一般老百姓的子孙,如果勤奋学习,积累学识,注重道德修养,能够符合新的政治道德标准的,也可以升为卿相士大夫。可见,学习礼义,“积文学,正身行”,是社会地位转化的条件。荀况还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国家的安与危也是可以转化的,其条件就在于是否善用治国之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国是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
同荀况一样,德谟克利特也认为,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一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办好大事,例如进行战争,不团结是办不到的。”在这里,团结一致是维护正义、办好大事的条件。他又说:“大部分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练习而变成能干。”在这里,不能干要转化为能干,具备的条件就是练习,如果不经过持久练习,不能干是不可能转化为能干的。他还说:“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益关系的才是朋友。”在这里,亲人要转化为朋友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变化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荀况重视量的积累。他说:“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在荀况看来,量的不断积累,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变的关键在于“积微”。事业上的成败,政治上的得失,都与积微有关。他要求人们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办好了,大事情来临也就迎刃而解了。荀况讲的“积微”,也就是量的积累的意思。如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样,“积文学”、“积礼义”,就可以“为君子”、“为圣人”、“为卿相士大夫”;“积斩削”,就“为工匠”;“积反货”,就“为商贾”。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质量互变规律。但是,他已经接触到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的事实。
在德谟克利特伦理道德的残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对量变质变的认识。他说:“人们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协调,才得到灵魂的安宁。”但是这种幸福的境界为那些具有高度的理智和文化教养的人所达到,因为这种人知道要寻求哪些适度的合理的快乐。“丝毫不做不适当的事。”所谓适度不适度,就是不走极端,既不过度,也非不足。因为,“恰当的比例是对一切事物都好的。”在德谟克利特看来,要使事物保持稳定状态,就必须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范畴内,量的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限度,就会使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因而,德谟克利特强调了恰当比例对保持事物稳定状态的重要意义,他主张中和、适度。拥有财产应该是以中等为宜,无论豪富和赤贫都不好,“因为中等的财富比巨大的财富更可靠”。豪富和赤贫一样,都是两个极端,都是不稳定的,容易为许多不幸和困难所烦扰。他谴责贪得无厌,认为贪图财富热衷于钱财的人,最终会做出为法律所禁止的不可挽救的事情来。德谟克利特这些言论中蕴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荀况和德谟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是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他们的论述是颇为精辟的。在有些地方,荀况的论述比德谟克利特还要深刻。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的辩证法思想还是朴素的,不是科学形态的,而且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很大的形而上学局限性。如荀况在论述“知天”就可以“制天”的思想时,又自相矛盾地提出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的错误观点。德谟克利特把原子规定为不可分性、充实性和不可入性,这就把原子与虚空加以割裂了;这种割裂不但使原子失去了无限可分的可能性,而且使人看不清原子运动的源泉。但是,瑕不掩瑜,荀况和德谟克利特这两位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的辩证法思想,仍然是中西哲学史上光彩夺目的明珠。通过对他们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孙叔平教授断言荀况“对辩证法都没有什么贡献”的观点是片面的。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具有三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不仅有先进的思想,而且有优秀丰富的哲学成果,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对于黑格尔、德里达等所谓“中国无哲学”的谬说无疑是一个有力驳斥。
[1]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编辑:王 林)
Comparison on the Dialectical Idea between XunKuang and Democritus
ZHOU Ze-jun
(Zunyi Professional Technique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Xunkuang and Democritus are prominent materialism think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history.There are many rich dialectical ideas in their works which state all the things are in unity of opposites,motion and change;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tradiction must possess a specified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possesses a process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dialectics,unity of opposites,motion and change,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radiction,quantitative change,qualitative change.
B-49
A
1009-3583(2010)-06-0019-03
2010-08-02
周泽军,男,贵州遵义人,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