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言语解读的认知语境分析

2010-08-15 00:51查明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头脑小猪言语

查明

(枣庄学院 外国语系,山东 枣庄 277160)

一、引言

“幽默”一词在中文权威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也就是说,虽然幽默表面上好笑,但其意义是隐含的,需要我们的认知参与解读,方能找到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幽默的基本特征是有趣诙谐令人发笑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对幽默问题的研究,很早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美学家等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就开始了,西方大致有三种主要理论框架:1.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 /蔑视论;2.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3.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 /不和谐论。[1]

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2]言语幽默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的,听读者对幽默的成功解读的过程是为幽默言语寻找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的过程,幽默的理解离不开对语境的依赖,尤其是对认知语境的依赖。

二、幽默的乖讹论和认知语境

乖讹最初指的是某一物体、事件、思想或社会现象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这种关系与常规相悖、出乎意料、不合逻辑,我们就认为它是不和谐的,即是乖讹的。[3]

在话语明说的基础上,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4]认知语境包含语言使用涉及的具体场合、上下文、背景知识、社会文化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等。因此认知语境大体分为背景知识语境、语词知识语境和人脑的思维逻辑语境三部分。

认知语境是心理的产物,是由一系列可显现的事实或者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假设构成的集合,它具有动态性,是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显现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便会形成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促成了交际的成功。认知语境中的背景知识和具体场合给人们的认知做好了铺垫,加之利用逻辑推理能力,使得一提到某一具体场合,便会自然想到与这一场合相关联的事件和各种语言表达。同时,在交际过程中,一些新信息被认知后便成为旧信息,即可以给以后的信息提供依据。信息的不断增加和更新改变人们在头脑中的语境假设,从而产生新的语境效果。这种新旧信息之间产生矛盾,不符合预期时,便要寻找新的关联,此时便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因此语境因素储存在概念中,并且人们对经常遇到的事物有固定的假设,幽默言语的理解也是如此,是一个动态的推理过程,幽默恰恰是巧妙地利用对人们已经形成的这种固定假设的故意违反从而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人们对这种出乎意料找到合理的解释,也就实现了对幽默言语的正确理解。

三、认知语境对幽默理解的作用

幽默常常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创意的言语策略,故意在表达形式中引入不相关信息,使自己的交际行为在受话者看来背离了双方普遍认同的共有知识和假定,间离了表达形式与当前会话语境的相关性,从而给受话者一种瞬间的突兀和不和谐感。但受话者必须意识到幽默的发话者根本的话语意图仍恪守最佳关联原则。因此,受话者仍可以以关联原则为认知导向,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语境中逐步锁定与当前语境信息最佳相关的话语意图,继而顿悟出突兀感中包孕着的幽默信息,实现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转变。

因此,在理解幽默的过程中,听读者的任务是通过语境线索,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非言语知识,去发现发话者所表达的意图。即运用认知语境知识寻找符合最佳关联的解释。笔者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在言语幽默理解中所起的作用,试将幽默分为一下几种:

1.利用认知语境中共有背景知识的参与而产生的幽默

有些幽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心中的共有背景知识产生的,听读者只有具有和说话者同样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对幽默的正确解读。如下面这个例子:

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乘客甲撞到乘客乙,于是乙狠狠地瞪了甲一眼,甲说,“怎么?想吃人?”乙说,“我是回民。”[5]

很明显,乙是做了一个不和谐的回答,表面上看和上下文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听读者要想实现对这个言语的解读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转变,必须要调动头脑中背景知识语境,首先是“人用餐”的认知语境 (其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肉类 (不含人肉)等等),其次是“野兽食肉”的认知语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肉类 (包括人肉))。而当读到“我是回民”时,还需要人们的背景知识语境中的文化语境,必须构建“(宗教)回民用餐”的语境知识 (其食物有有蔬菜、水果、肉类等,但不包括猪肉)这样,不食人肉和不食猪肉与听读者长时记忆中的吃饭信息匹配起来,就找到了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实现了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转变,听读者也就能够明白说话人各自的意思:两个人是在含蓄地指责对方,尤其以乙的回击更为有力。

2.利用逻辑推理能力产生的幽默

任何一种话语含义的得出都离不开人的逻辑推理,言语幽默的解读尤其如此,幽默言语从不和谐的消解,和谐的解读的得到和幽默效果的产生都是通过人们的推理产生的,如:

父:“你这么笨,你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意思吗?”

子:“知道,就是猪的儿子。”[6]

这也是一个借助两个认知语境中的逻辑推理知识而产生的幽默。儿子的回答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是这又有另外的隐含意义:暗示他的爸爸是个猪。我们是通过将小猪和小猪猡联系的两个并行的认知域的重合得到这个最有关联的含义的:一方面是儿子和父亲的语境,另一方面小猪和小猪猡的语境,通过儿子的回答,加上语境中给定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理出另外一个隐含意义:孩子的爸爸是个猪,幽默效果也得以产生。

3.利用认知语境中的语言语境引起的幽默

在认知语境中有一类语境是语言语境,这些语言知识以心里表征的形式存储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些知识既包括具体的语言知识,还包括语言上下文知识,认知语境在语言方面影响着对幽默言语的理解,这里我们提到的是听读者对语词或话语的不同理解或者利用语词或话语具有的多义现象而产生的幽默:

清代智辨家纪晓岚和和珅分别担任侍郎和尚书,有一次两人同席,和珅见一狗在桌下啃骨头,问纪晓岚:“是狼 (侍郎 )是狗 ?”

纪晓岚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 (尚书 )是狗。”[7]

这是一个因词语谐音产生的幽默,读者在解读时,首先要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调用“是狼”、“上竖”的知识,后将通过这些词的字面意义产生的语境另外一个语域的语境中去,联系到通过谐音而产生的有关二人的官职的语境,两个语境重合后,就能为这则幽默找到和谐的解读,就能发现他们是在利用词语的谐音来映射攻击对方,而由谐音而引起的幽默效果也会显露出来。

4.由于认知语境的差异或局限而引起的幽默

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百科信息,人生经验等都会影响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因此认知环境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会影响说话者对问题的理解。如:

小男孩克里问和他一起玩耍的小女孩凯蒂:“等你长大了,你愿意和我结婚吗?”

“哎呀 ,不行。”凯蒂说:“我挺爱你,可不能和你结婚。”

“为什么?”

“因为在我们家里,只有自己家里的人才结婚,比如,爸爸娶了妈妈,奶奶嫁给了爷爷,叔叔和婶婶结的婚,都是这样的。”[6]

我们看了这个笑话都会因为这个小女孩的想法而发笑,这个由于小女孩的认知环境与成人不同,她头脑中的认知还有一定局限,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笑话。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产生幽默的原因。

话语的理解是依赖认知语境的,不同的认知语境导致对话语的不同理解,同一话语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中意思不完全一样,而且,不同的认知语境的相互作用、说话者头脑中认知语境的差异也会产生幽默,语境隐含是由话语的命题内容结合语境假设推导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解读幽默的时候要设想给出的信息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然后从头脑中的众多语境知识中选择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进行推导,为幽默找出和谐的解读,从而得到隐含的幽默效果。

四、结语

幽默的种类还有许多,本文所列出的幽默都是和语境相关的部分。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幽默进行解读时,首先发现的是幽默的不和谐,人们进而调用认知手段特别是人们头脑中的认知语境对幽默言语进行推理,只有当听读者所择定的认知语境与幽默言语的认知语境完全或基本吻合时,就实现了从不和谐解读到和谐解读的过程,幽默言语也就得到了理解和欣赏。所以,理解幽默言语的关键在于择定符合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从语境中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找出合理解释。

[1]刘国辉.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认知探究—SCF、C I与 CB三维互补视角[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2]彭娟.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王勇.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J].外语教学,2001,(1).

[4]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5]董桂荣,冯奇.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理解的解释力[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

[6]谢伦浩.即兴幽默运用战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7]朝林.成就事业的幽默口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头脑小猪言语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头脑对对碰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