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岩 吉林省榆树市城发乡卫生院(130422)
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注射剂治疗脑部疾病
金 岩 吉林省榆树市城发乡卫生院(130422)
补阳还五汤;中药注射剂;脑部疾病
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君药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臣药当归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当前补阳还五汤与中药注射用药联用治疗包括脑梗死、脑缺血、脑梗塞等脑部疾病有很好疗效,现综合文献报道如下:
有人采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短暂脑缺血急性发作总有效率92.1%,显著高于对照组(丹参注射液、川芎嗪),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比对照组改善明显,也改善了颅内血管平均血流速度[1]。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加减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2.6%[2]。
在观察补阳还五汤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采用补阳还五汤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愈显率观察组分别为88.3%、51.7%,对照组分别为70.4%、25.9%,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病灶累计吸收好转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3]。对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常规应用支持疗法及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补阳还五汤加减,予灯盏细辛注射液,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37%;对照组为71.43%[4]。
在使用川芎嗪注射液加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并与单用川芎嗪注射液作了对照,治疗组有效率为95.55%;对照组有效率为88.37%;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5]。也有人运用川芎嗪注射液加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临床治愈2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6]。
补阳还五汤与银杏叶注射液合用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为97%,病程越短,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佳[7]。也有人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银杏叶标准提取物与适量双嘧达莫精制而成,属第4代银杏叶制剂)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与单用丹参注射液作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3%;且治疗组治疗后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作用明显[8]。在治疗脑部腔隙性梗死的疗效时选择确诊病例98例,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配合静点舒血宁注射液舒(主要成分是银杏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95%[9]。
有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口服补阳还五汤煎剂,观察组另输注疏血通注射液(主要由水蛭、地龙组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1%,对照组为82.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治疗后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因子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10]。
[1] 张秀丽,梁朝侠,李杰.补阳还五汤配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8):26-27.
[2] 张媛华.补阳还五汤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运用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4):30.
[3] 李灿,张四方,朱伟光,等.补阳还五汤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校死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12):37-39.
[4] 孙鸿朗.灯盏细辛注射液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136.
[5] 郭艾萍,张庆平.川芎嗪注射液加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8):60-61.
[6] 孟庆年.川芎嗪注射液加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1):12.
[7] 郑琳,金光善.补阳还五汤与银杏叶注射液合用治疗脑梗塞78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7):20.
[8] 袁曙光.银杏达莫注射液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9):708.
[9] 崔美玉.补阳还五汤与舒血宁注射液合用治疗腔隙性梗死98例[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98.
[10] 王恒,施志琴,张汉新,等.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5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2010,16(9):194-196.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3.171
1672-2779(2010)-23-0209-01
20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