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报纸同质化“破茧”刍议

2010-08-15 00:43牟国志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特刊同质化惠州

牟国志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广东 惠州 516001)

近些年来,城市报纸空前兴旺繁荣,在一个城市,同时拥有几家报纸的状况很普遍。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报纸同质化现象的产生。这就导致了同城报纸的内容大同小异,对于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各家报纸基本上是同时跟进,独家新闻越来越少。而对那些拥有相当读者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又不忍割舍,这样就容易给读者造成报纸面孔相似,或者“大同小异”的感觉。这种现象缩小了报纸间的差异,使报纸失去了个性化色彩,削弱了报纸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同城报纸同质化如何“破茧”,已成为报业发展中一个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找准报纸定位 争取目标受众

在一个城市,往往同时存在日报、晚报、都市报,有的还有晨报、商报等。而报纸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纸定位模糊。在一些城市的几种报纸中,有的只是在报纸名称上显示了自己的定位与众不同,但是在内容上并未凸显自身的定位特色。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一份报纸如果缺乏准确的定位,在制定策略时就容易摇摆不定,在市场中就可能迷失自我。因此,对报纸的准确定位,对受众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是报纸避免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的重要前提。以惠州为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五个媒体中,仅纸质媒体就有两个,即《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如果两份报纸同质化严重,读者就会认为:内容都差不多,只订一份报纸就行了。为此,报业集团领导层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两报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惠州日报》为市委机关报,党报性质,以社会精英(含机关领导、商界领袖和其他成功人士等有影响力的人群)为受众主体,以时政要闻、高端舆论为新闻主体,以主流声音、权威报道为内容主体。《东江时报》为市民报,都市报性质,以普通市民(含普通公务员和其他普通民众)为受众主体,以民生新闻、社情民意为新闻主体,以百姓声音、生活报道为内容主体。在风格和特色上,前者要求权威、严谨、规范。后者要求它具有平民视野,将硬新闻做软,软新闻做活,平易、活络、通俗、时尚。为了避免内容上的同质化,集团还制定了两报差异化实施细则,将两报关于时政报道、社会民生新闻报道的选题、采写、编发以及网络新闻的选用等都分别作了明确规定,保证了两报各有个性,各具特色。

加大策划力度 打造独家新闻

众所周知,独家新闻对避免报纸同质化关系重大。但在我们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很多新闻的获取机会,各家报纸是均等的,一家报纸要有较多的独家报道光靠“抢”不行,很多时候还得自己想办法去找。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策划就成为媒体的常用手段,这也是同行间实现差异化的一种好方式。好的新闻策划,不仅是独家新闻,还可以出精品,从历届获奖的新闻作品看,有很大比例是经策划而打造的独家新闻。

在新闻策划中,要宏观把握,微观入手,要以高屋建瓴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去发现新闻的闪光点。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不让新闻表象后的重要信息遗漏掉。要善于将那些分散的、无序的素材,通过策划,形成有价值的报道。要善于将读者关心的报道做深做透,才能给读者留下全面的深刻的印象。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把此举作为避免报纸同质化的一记重拳,他们除了日常的社会、民生新闻的即时策划外,还有一些大型的、系列的报道的策划也颇具创意,真正做到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如《惠州日报》的“惠州海岸行”、“感恩惠州,感恩东江”、“惠风和畅”、“惠州跨越”、“档案揭秘”等系列报道,一经推出,颇受读者欢迎。还有一些常规的像中秋节这样的报道,通过精心策划,分解为系列的“亲情之夜”、“温馨之夜”、“思念之夜”、“感动之夜”、“和谐之夜”等,就做出了新意,也做出了深度。还有《东江时报》策划的跨越两省13市县,从源头开始,全面解读东江流域沿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大型系列报道“记者走东江”,对惠州城区悠久历史、人文景观、社会变迁进行挖掘报道的“老街故事”等,由于视角独特,可读性强,见报后广受读者好评。

创新报道模式 激活版面元素

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地域跨度有限,新闻资源却可共享,这是造成同城报纸同质化的一大弊端。因为在这些地方,有很多新闻是不可能“独家”的,像当地政府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活动的开展,惠民政策的实施,重大项目的奠基和投产,重大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等,都是避不开,绕不过的。在这种情况下,革新新闻报道模式,对同类新闻进行重新选择、组合、包装,使报纸具有独特的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对创新报道模式归纳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浅我深,人偏我全”十六字诀,即在报道同类新闻时,要尽量去挖掘别的媒体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而在新闻事件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新的内容、新的视点、新的角度。对某一同类新闻,当其他媒体流于一般性报道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其深度新闻、背景新闻、相关新闻,将该题材做深做透。

除了报道模式的创新外,充分调动版面元素,让版面活起来,美起来,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被吸引,被感染,也是实现报纸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新闻也要善于包装,才能使其耳目一新,吸引受众。即使是同一件新闻,只要编辑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同样的内容在精心的选择与组合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版面语言和阅读效果。版面的编辑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版面元素的充分调动,可使版面生动、活泼、大气、美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件原本并不起眼的新闻,经过编辑的精心润色和包装后,可能会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反言之,一件原本比较有看点的新闻,如果没有凸显其中精华,就可能会被湮没,为读者所忽视。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要求版面和内容形成的独特风格和特色,能够达到几十份报纸放在一起,隐去报名,也能一下子辨出自己的报纸来,其道理便在于此。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精品栏目

在报纸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读者对报纸的选择性大大增强,报纸的品牌对于报纸的生存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报纸的品牌版面和品牌栏目越来越成为读者选择的原因,一位读者可以连续数年甚至十多年订同一份报纸,就是对报纸品牌的认可。报纸的品牌是报纸的价值、文化和个性所系,是一笔无形资产,它最终的市场效应体现为读者注意的广度和深度、印象好坏程度和阅读习惯等,像《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在全国读者中的较高的美誉度,就是品牌效应产生的影响所至。而区域性报纸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并依靠品牌的影响力来避免同质化,提高报纸的竞争力。

报纸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基本的是要经营好品牌版面和精品栏目。通过极具特色的栏目或者发表精辟、权威的言论,来打造独特的版面而形成影响力,把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品牌化运营可以使报纸以特殊的文化品位、形象内涵、价值观念吸引并留住读者。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为例,报纸的《民生在线》、《西湖文艺》、《惠州时评》、《特别报道》、《市情》、《关注》以及文化文娱经济类的一系列周刊等,都是经营了多年的版面或栏目,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效应,拥有了相当的读者。

发挥特刊效应 培养从业人才

避免城市报纸同质化,办好特刊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特刊的重要作用,笔者曾在论文《平面媒体的特刊效应》中有过详尽的论述。特刊之“特”,就在于它有独特的内容、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编排手段、独特的视觉效果,它与同城其他媒体截然不同,将差异化做到了极致。

这是因为,出版特刊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特刊大多是为了配合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在对整个特刊的宏观把握、政治把关、总体设计、谋篇布局及科学分工、组织协调等环节上,不无汇聚了报社最精锐的力量,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特刊,其一定是独特的,充满新意的,与同城其他媒体相比,它一定是别具一格鹤立鸡群的,它的差异化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特刊能收到满足读者需求和扩大报纸影响的双重效果。特刊出版之日,常常是当地重大活动开展之日或重大节庆来临之日,各项活动在当天进入高潮,新闻宣传也在当天借助特刊的推出达到了高潮。群众拿到了全方位报道和高品位包装的特刊,不仅满足了阅读需求,解了“渴”,有的还视为珍品,予以收藏。惠州就出现过读者排队购买特刊的盛况。

报纸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不同报纸从业人员水平的竞争,因此,加强从业队伍建设,造就专业性强、专业特色明显的记者队伍,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闻行业中,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大,人才的趋同性也是导致报纸差异化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若要走出一条特色路线,必须加强从业队伍建设,打造自身的品牌。人才优势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报业人才及其智慧的发挥会培育出品牌媒体,会形成强大的磁场,以品牌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创造更多的品牌。所以说媒体品牌形成与媒体人才集聚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广东的几个差异化竞争比较明显的传媒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就是因为汇集了一批颇有“专工”的优秀采编人才,才使其报纸特色鲜明,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特刊同质化惠州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怎样看待农产品电商的同质化
同质化叙述中的价值重构——从韩剧《太阳的后裔》说开去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