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波江笑雨
(中国传媒大学 政治与法律学院,北京 100024)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社会性别不是先天的,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不同,对应地,其所构建的社会性别也不同。传媒反映并参与了社会性别的这种文化建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传媒反映社会性别,另一方面,传媒塑造社会性别。在传媒反映并参与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过程中,传者的社会性别素养是很重要的作用因素。它决定着传者能否准确地把握和反映社会性别,能否塑造符合时代潮流、社会发展趋势的积极、健康的社会性别。
传媒内容反映社会现实,社会性别作为普遍、基本的社会现实,在传媒内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实地反映社会性别现实,是传者的专业必备素养之一。
例如,电视剧《采桑子——妻室儿女》描写了满族皇室宗亲金载源和他的 14个儿女近百年来的命运沉浮,也是作者叶广芩一家的家族史。该剧形象地将百年的风云浓缩入一个家族的盛衰史中,同时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别。在《二姐私奔》一篇中,该电视剧刻画了二姐因为和一个汉族商人子弟恋爱而被满族家庭逐出家门的凄惨故事,说明满族歧视商人——满族家庭的孩子不能和商人通婚这一社会性别禁忌在当时有多么强大的作用。故事梗概如下:民国初年,情窦初开的二格格喜欢上年轻英俊的邻居、商人子弟沈瑞方。金载源家人则恪守旗人仇商观念,坚决反对二格格和沈瑞方来往。二格格和沈瑞方日渐情坚,请来邻居郝爷保媒,替沈瑞方向金家提亲,触怒了父亲。父亲传家法处置二格格。佣人刘妈于心不忍,偷偷放跑了二格格,二格格从角门跑到了沈家,铁了心要嫁沈家。父亲金载源下令封了角门,把二格格逐出家门,永远不许二格格再回金家。二娘病重,二格格带着儿子沈继祖前来探望,却被二娘在大雨中赶出家门。后来,二姐终其一生,都没有再见容于她的满族家庭。
电视剧《北风那个吹》真实地反映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生活经历,其中不乏关于男女青年社会性别角色的内容。当时,男女青年以政治为第一追求,如果热衷于两性情爱,则会被指责为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电视剧中,下乡知青帅子偷阅并在知青点里秘密宣讲《红与黑》,被告了黑状(散布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要接受思想改造、教育。帅子和大队革委会主任牛鲜花相互爱慕,但碍于各自的身份,都不敢表露自己的情感。牛鲜花是那个时代女性形象的典型:不爱红装爱武装,整天摆出一副很“革命”的架势,穿着男人的衣服,说话办事也很“男人”。这正是那个时代把性别公正理解为抹平男女两性差异的体现。该剧的作者高满堂有知青经历,该剧是作者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的。所以,《北风那个吹》才能把“文革”那段历史描述得如此真实,把那个时候的社会性别刻画得相当到位。
电视剧《柳叶刀》反映的是当代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社会性别。医生顾明道有贤惠、善良的妻子宁菲尔,他对医术的执著和为人的正直、对患者的关心深深地吸引着一位心肺移植患者——丁凝夏(丁丁)。丁丁对人毫不掩饰她对顾大夫的爱情,并强调这是一种“像对神一样的爱”,不会妨碍顾的家庭。她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当顾的爱人患上抑郁症想要自杀的时候,丁丁不顾一切地帮着顾去找他的爱人,那种关切和焦急传递着这个女孩真实的情感。
总之,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上述三部电视剧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性别状况,在剧作者深刻细腻的描述和演员到位的表演中,那个时期的社会性别模式得以准确、真实地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传媒有反映社会性别的功能。
当然,在传媒反映社会性别的过程中,由于传者自身社会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一些对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矮化、偏差等现象,例如,我国的电视广告中,多数都倾向于将女性塑造成性感、家庭主妇的形象。这不利于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一直以来,大众传媒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途径,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选择性地大量复制着男女角色的陈规定型: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男人就要顶天立地、赚钱养家,是女人就要温柔贤惠、操持家务……大众传媒通过这种含有性别偏见的传播内容对广大受众的‘主观现实’施加影响;于是,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了一代代人对男女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形成了一种基于传统道德伦理的集体无意识。”②这类片面反映社会性别状况的现象是传媒应该着力避免的。
传媒不仅反映社会性别,同时,也在塑造社会性别。这种社会性别塑造对于特定的受众而言,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产生引导作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受众能否受传媒的影响,构建其社会性别观念,这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的。就像餐桌上摆了不同的主食和菜肴,但吃什么、吃多少,则是由食客自己决定的。换言之,个人的社会性别角色是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结果。这种社会化过程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单位、传媒、个人经历等等。传媒对个人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和实践的影响究竟有没有、有多大,这只能从个体的层面来阐述,简单地归纳为整体层面的判断是不严谨的。
以下根据江笑雨于2009年3、4月份所做的一项关于“传媒的社会性别塑造对大学生影响”的深度访谈调查③的结果说明上述论点。
(一)境外电视剧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其对认同该剧价值观的同学的影响
美国的电视剧传递的是当代美国社会对于社会性别的塑造。对爱看美国电视剧的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接受江笑雨访谈调查的同学在谈到她接受《绝望主妇》这部电视剧中传递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影响时说:
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男尊女卑,夫唱妇随,但我希望我的配偶能尊重我,像西方电影中的那样,即使是夫妻,双方之间也是保有一定距离的,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不希望将来的配偶对我约束过大,即使有了配偶也能各自保留自己的空间。我经常从网上下载美国电视剧,美剧《绝望主妇》非常强调个人隐私,所以我也会因此考虑到配偶的家庭情况,我不希望他的父母像很多中国的家长一样,儿女都结婚了还要干涉他们的感情生活,比如会强迫我在近几年内生孩子,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因为在美剧中,婆婆的过分‘关心’往往总会带来婚姻的不幸,至少会激化夫妻间的矛盾,所以我现在会把对方父母的情况纳入我的择偶标准。
另一位同学向江笑雨谈了《欲望都市》对他的影响:
如果没有网络,我可能也接触不到外国的电视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剧《欲望都市》,里面的主角对于婚姻和性的讨论非常开放,比如男女之间性关系上的和谐,也是婚姻和谐的重要指示。在传统中国人的眼里,这样的话题是很尴尬甚至是禁忌的,看到《欲望都市》里主角们能那么轻松自然地讨论自己的私密生活,目的也是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让我觉得很有参考意义。我今后很可能会就这方面因素考虑我的配偶。
还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台湾、日本等地的偶像剧对她的择偶标准的影响:
我几乎每天都上网看偶像剧,台湾或是日本的,里面的男主角才是符合我的择偶标准,不仅外表出众并且家里有钱。我还会经常上网查找这类男演员的资料,看他们的访谈节目,让我觉得他们仿佛是生活在我现实中的人,跟我展示了内心的一面,这才是我男朋友的最佳选择。
韩剧对以下这位同学确立理想的男朋友的标准有很大的影响:
我的每一任男朋友都不能很穷,因为我非常向往浪漫的爱情,如果他太穷肯定不能满足我浪漫的需求。我虽不奢望对方能送我什么很名贵的礼物,不过如果能像韩剧里男主角那样,经常给我带来一点小惊喜,那我们的感情将会发展得更顺利。
(二)动画片的社会性别角色塑造及其对欣赏者的影响
动画片是某些大学生比较喜欢看的传媒内容,沉浸于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地会受到其塑造的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位接受访谈的同学向江笑雨讲了他对动画片的感受和对动画片中社会性别角色作用的看法:
我觉得没有什么女生能比动画片中的人物更完美了,动漫画中的角色能满足我对未来伴侣的所有要求,有清纯的,豪爽的,美丽性感的,温柔的,或者这样有些矛盾的特质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有时有的动画描写的是一个男主角和多个女主角的故事,女主角们各有特色都很可爱,最主要的是她们都非常喜欢男主角,非常主动,我会羡慕男主角,偶尔也代入式的观看。我每天都上网看动画片,也看漫画,甚至通过网购,收集周边产品,我觉得这么过得很满足,暂时没有要找女朋友的想法。
(三)综艺类、访谈类节目传播的社会性别观念对认同该观念的大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台湾综艺、访谈类节目(如《康熙来了》,《王牌大贱谍》,《国光帮帮忙》等)频繁出现谈论两性关系的话题,在大陆的大学生中有一定影响。以下是三位同学的相关反馈:
我很喜欢看台湾综艺节目。在《国光帮帮忙》中,主持人和嘉宾经常在节目中讨论女生在夜店玩乐的话题,展示女生喝醉了的各种丑态,本来我不太会注意到这些,看完我就考虑,将来我的女朋友最好是不那么爱玩的,也最好不要酗酒,因为那样实在太丢人了。
S.H.E经常在节目中讨论她们未来的择偶标准,这些标准在她们的歌曲中也经常有体现。我觉得那是一种大女子主义的择偶观,我很喜欢听她们的歌,可以说我对于她们在歌曲体现出的大女子主义择偶观,有很深的共鸣。她们在访谈节目中关于自身择偶的需求,对我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我会参考她们的意见考虑我的对象。
有一期《康熙来了》,讨论男生是否娘娘腔,我原来不大会注意到这点,虽然那样的男生有那样的优点,比如比较细心、体贴什么的,但我还是觉得我的男朋友应该是个有男子气概的人。女气的男生,做朋友可以,做男朋友绝对不行。
(四)传媒负面信息中间接涉及的社会性别建构内容及其提醒作用
传媒的目的之一是吸引受众的眼球以实现经济利益的追求,为此,它对于负面信息投入了相当程度的注意力。在这些负面信息中,会间接地涉及到社会性别建构的内容,如“树立”负面的社会性别典型,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也有重要的参照、提醒作用。以下两位同学的谈话验证了这一观点。
我觉得网络新闻,虽然没有让我明确该找什么样的人,但却使我了解到许多没有接触过的人,使我关注到作为配偶不应具备的很多条件,更让我明确不该找什么样的人。从网络了解的各种新闻,让我对拥有男朋友的渴望降低,拥有男朋友并不是那么重要。
高中的时候我还挺向往大学的爱情,不过目前看来,女人有点令人失望,xxx(某著名女艺人)一直是我心中清纯女星的代表,现在却因为花心导致家庭破裂。虽然我也知道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让我看清有的人可能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以后要多留个心眼了,不然真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太伤人了。
综上所述,传媒和社会性别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传媒反映社会性别。另一方面,传媒塑造社会性别,影响受众的社会性别意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传媒和社会性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传者的主体性:传者对社会性别状态和走势的理解、把握直接决定着传媒如何反映社会性别、塑造何种社会性别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对受众的影响。无论是国内的《北风那个吹》,还是国外的《欲望都市》,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就中国的传媒界而言,提高传者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修养,使其认识到社会性别的意义,以利于更好地反映和塑造社会性别就显得非常关键。当然,对于境外的传者,我们没有理由和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在我们能够规范的范围内,传者社会性别素养的提高还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有些电视剧的编导,热衷于歌颂第三者,这是很不正确的社会性别导向,应该予以整肃。正如有的学者建议的:“新闻从业者的性别意识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关键,以何种价值观念和标准来选择和反映现实社会女性生活,直接影响受众性别观念的形成。传媒主管单位应有计划地对新闻从业者进行性别意识培训,提高其性别敏感度。”④当然,本论题不在本文的正文视野之内,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注释:
①韩贺南,张健主编:《女性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②④张朔:《大众传媒的性别视角——以中国妇女报“传媒守望”专栏为例》,《新闻战线》2008年第10期。
③本调查随机选取了中国传媒大学14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男女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1]韩贺南,张健.女性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建明.现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3]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4]曾盛聪.新闻舆论导向与社会价值取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