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玲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从现代语言学派看外语教学策略
吴 玲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现代语言学派包括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两大学派在教与学上各有侧重。要保持外语教与学的合理比例,必须注意四个问题: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所侧重;三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四是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并举。
行为学派;认知学派;比较分析;教学策略
我国的外语教学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层次各异,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对外语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却是众多外语教育工作者一直勤于探讨的问题。方法策略的日益成熟,必定依据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培育土壤。为此,笔者着重从现代语言学派的两大派别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入手,思考当今外语教学的策略问题。
1.行为学派。行为学派是兴起于21世纪初美国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的重点即刺激——反应学理论,是指某一个刺激本来不能引起个体某个固定反应,但是经过条件作用后,个体就会在该刺激出现时作出固定反应。所谓条件作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历程,而学习活动结束所学到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间关系的连接。从现代语言教学的观点来看,行为学派的主张有四点:第一,采取“经验主义”的观点。以旧经验为基础学习新经验,即借已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连接关系,也就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应以其语法规则等为基础,进一步学习更深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第二,科学的分析方法。精密控制新学习经验的建立过程并加以准确预测,也就是语言教学要有按部就班的学习大纲,以达到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强化原则。经由反复不断的刺激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利用机械地反复练习和奖惩制度,加强学习者对语法规则、句型的熟悉程度。第四,重视语言的表面结构。即重视语言的外在表达,包括组词、语法的正确性。行为学派的主要优点是:以旧经验为基础学习新经验,符合语言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化原则的反复刺激,有利于初学者对于新语言符号与语音的基本连接。机械式的练习能达到“习惯自然成”的效果,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与使用语言时的快速反应;接受刺激后的反应,是可观察的外部行为,明显的学习成果(即刺激后的反应)有增加信心、鼓舞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强调科学的分析方法,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提供客观的刺激,达到控制反应(学生的学习)的目的。其缺点是:过度重视外部行为,忽视了学生学习是内隐的心理问题;反复地刺激,逐字逐句的记忆方式易流于形式,单调乏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刺激,缺乏主动求知的积极态度;重视教学内容,缺乏因果关系的思维训练,可能造成“僵化”,无法灵活使用已学得的语言;学习只靠教师或情境的刺激,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训练,学习效果有限;为了加强熟练程度,可能产生过度的刺激,让学生误认为该语法点在目标语中极为重要,而在实际情境中过度使用。
2.认知学派。认知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派对于先前行为学派的教育成果不满意而逐渐兴起的。其理论重点放在行为学派所忽略的“认知结构”上,即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理解各刺激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从现代语言教学的观点来看,认知学派的主张有五条:第一,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非被动的学习者。学习是主动的、内发的、整体性的,应注意事物与概念之间有意义的关联。也就是给予学生符合其生活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产生意义性。第二,重视学生的天赋能力、直觉力和洞察力,借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进一步思考推理的能力,也就是教学重视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活用,让学生创造教师没教过但又符合目标语法、语用的句子。第三,采取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教学重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与因果关系,也就是利用成人成熟的认知能力,以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第四,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应与母语习得一致,也就是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十分重要的。第五,重视语言的深层结构,即学习者内在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要求语音、语法正确外,还能掌握语感,灵活运用。认知学派的主要优点在于:重视学生的天赋能力和身心发展,发展以人为中心的课程计划;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与长期记忆;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内在语言能力的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所获得的内在成就感,能维持高度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有助于课后的自我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力,以有限的语法规则,创造无限的句子。其缺点是:在班级中,因为各人的个体差异,能言善道、领悟力强的学生会对他人造成精神压力并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难免剥夺他人学习的权利;过于重视教学方法甚于教学内容,以致课后有的学生会有“不知到底学到什么”的疑惑;对于意义关联性不大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有限;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受各方面现实学习条件的限制(如无完全的语言环境),难以和母语习得过程完全一致。
3.两大学派的比较。从上得知,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是以“教”为主,教师处于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这种教学理论中,句型操练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教学方式。这一理论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自身弱点,即这一理论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理解和内化的作用。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是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和认知的外部因素,学生是语言教学活动主要因素和信息的加工主体,是语言习得的内在变化因素。随着中介语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等有关理论的广泛传播,语言教学界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潮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逐步推广。这一思潮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的方式以学的效果为衡量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教还是以学为主的差别在于对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特别是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的不同处理。前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是教师传授不容学生置疑的内容,媒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这种教学设计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但学生却成了知识灌输的被动者。后者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围绕学生转,教材是学生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他们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可能会使教师的主动性无法发挥,甚至会产生因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导致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后果。其实,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两者并不能完全分开,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一面。语言教育专家吕必松提出的“双主”教学模式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谅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
2.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所侧重地组织外语教学。少年儿童可塑性强,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强,爱说好学。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直观手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转为内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钻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记忆强于机械记忆。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
3.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假设本身包含许多错误,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则是形成语言系统后的语言错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多引导学生自我纠正错误。
4.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不管成年期抑制性有多么的强烈,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都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1]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陈海庆.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动力因素及其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1994,(3 -4).
[责任编辑 陈 静]
G642
A
1671-6701(2010)06-0124-02
2010-08-10
吴 玲(198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